财智对话:投“智”引“知”

发布时间:2007-09-30


新闻中心讯 9月22日,第十届世联会之“财智对话”在南昌电视台举行,来自政界、学界、商界的10位复旦、上医校友共话“中部崛起,智力支持;大学资源,服务全国”。

情系江西

屠海鸣(我校1983届新闻系校友,我校校董,上海豪都房地产开放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培养了我,走上工作岗位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样回报母校、回报社会,最终我选择了捐资助学的方式。这次是我今年第三次来江西。第一次是上半年,我在井冈山和建安兴建了两所小学。第二次是两个月前,我带来一批教学设备,并设立奖助学金。在我捐助的小学里,同学们请我做名誉校长,为我戴上红领巾,我第一次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下:“爱心、良心、忠心、恒心”。今年下半年,我打算再捐资修建两所小学。我希望通过教育,进一步改变江西的面貌。

王锡高(我校1992届管理学院校友,清华校友,江铃集团董事长):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人生的前20年是工程师,后20年是管理者。做工程师靠的是在清华学得的知识,做管理者则得益于复旦管院提供的精神食粮,比如《中外企业财务管理》这门课就使我获益匪浅。复旦为我管理企业打下了基础,感谢复旦。

江西发展战略

李若山(复旦管理学院教授):江西提出的“创新江西、人文江西、生态江西”发展战略中,我最欣赏的是“生态江西”。近年来,江西的发展速度非常快,却依然保持了良好的生态。这条经验值得全国学习和推广。

王威琪(我校1961届物理系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信息学院教授):我和复旦有着50余年的缘分,和江西的缘分却刚刚开始。前几年,国家提出要对医疗器械进行专门研究,复旦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而江西的相关基础也不错。于是我们和江西省科技厅开展了积极合作,最后有关项目还获得了国家奖。

大学如何服务社会

薛明扬(我校1987届历史系校友,上海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上海的大学有个“破墙透绿”工程,从形式上打破大学与社会的围墙,其寓意是加强大学与社会的联系。现在提倡科教兴国,企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高科技,这就要求大学打破心中的围墙,主动融入社会,为企业服务。

徐明稚(我校1982届经济系校友,东华大学校长):现在提倡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大学在其中可以做很多事。东华大学的前身是中国纺织大学,改名后纺织依然是我们的强项,在与企业对接方面我们也有一些经验,而江西的纺织工业基础好,在为江西企业提供理论支持方面我们应有所贡献。

黄河浪(上医1977届公共卫生系校友,江西省人大常委,南昌大学医学院教授):我是土生土长的江西人,在江西工作了近30年。从复旦、从上医我们秉承了这样一个理念:崇尚学术,服务社会。在江西,有近2000名上医毕业生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江西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今后大学能为江西的发展输送更多人才,贡献更多智慧。

政府在资源调配中的作用

金异(我校1958级化学系校友,全国政协常委,江西省政协副主席):江西省近年来发展很快,这里有勤劳的人民,开放的领导班子,良好的生态环境。其中,南昌的经济发展速度又最快。这些都与江西省“在中部率先崛起”的发展战略有密切关系。

王荣华(我校1974届数学系校友,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没有教育,人口会成为负担。有了教育,人口能变成资源。大学在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方面应承担更多责任。政府要多为大学和企业牵线,搭建校企对话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陈荣堂(我校1977届经济系校友,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江西快速发展的原因可归结为4点:省委、省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资源丰富;产业基础好;人民富于创业精神。上海市和江西省的经济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产业优势互补性强。作为政府合作交流部门,我们将进一步秉承“政府领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原则,服务长三角,服务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