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最新成果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 揭示干扰素预防肝癌复发机理和筛选标志

发布时间:2009-10-29

新闻中心讯  我校附属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再次取得突破性进展,发现miR-26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癌发生中起较为关键的作用,并由此揭示了采用干扰素预防肝癌复发的可能机制和敏感患者的筛选标志。

根据该研究成果撰写的论文“microRNA在肝癌中的表达与肝癌患者的生存、肝癌对干扰素治疗的反应”发表于今年10月8日出版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其影响因子高达50分。这一创造性成果是在国际著名肝癌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汤钊猷教授指导下,由孙惠川教授等专家组成的中山医院课题组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密切合作,历时三年半科技攻关所取得的。这篇论文的发表,进一步奠定了我国在肝癌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

肝癌术后的高复发率(达40-60%)一直是影响患者生存的最主要原因。因此,如何减少术后复发是肝癌临床面临的重大课题,也是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的主要科研方向。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研究干扰素的作用已有10多年的历史,最初在动物模型上发现,干扰素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的生长、转移和切除以后的复发;之后的临床研究也证实,干扰素治疗可以减少肝癌术后的复发。然而,由于人体的复杂性,干扰素不可能在所有患者身上都能显示良好的效果,因此进一步提高疗效的关键在于寻找对干扰素治疗的敏感患者的特征。为了寻找这一标志,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和美国国立癌症研究院、香港大学玛丽医院合作,利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找到了以microRNA标记为特征对干扰素治疗敏感的人群特征。

研究发现在miR-26表达较低的患者接受干扰素治疗后,其5年生存率由30%左右提高到65%左右,而miR-26表达较高的患者无论是否接受干扰素治疗,其5年生存率相似。由于干扰素具有调节免疫功能,因此不难推测干扰素可能更适合治疗具有异常炎症状态的患者,miR-26的表达可成为肝癌患者是否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筛选指标。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Judy Lieberman教授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以编者按形式对该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他认为该研究不仅从机制上提示炎症介质在肝癌进展中的关键性作用,而且为提高干扰素治疗的效果提出了临床可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