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暑期社会实践遍访全国31个省市区 感受精彩中国 践行复旦精神

发布时间:2009-11-11

新闻中心讯 2009年11月3日,我校2009年暑期社会实践表彰大会在光华楼举行。今年暑假,我校近3000名本科生、研究生组成281个团队,奔赴全国31个省区市,开展了以“青云志,青年心,青春行”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据悉,这是我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以来立项数量最多、参与人数最广、资助额度最高的一年。

把书桌搬到田间地头,把目光聚焦工厂大院,把视角推向基层一线,社会实践已经成为不少复旦学子暑期生活的第一选择和经典选项。学生们学而思、思而行,在考察中感受精彩中国,在服务中践行复旦精神。

高扬爱国旋律,奉献青春力量,暑期社会实践让复旦学子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汶川地震过去一年多了,但灾区的孩子们仍然牵动着我校学子的心。由全国首个服务震区的学生社团心生协会等19支团队、400余名学生组成的“复旦大学赴震区服务团”是今年我校暑期社会实践中规模最大的“超级团队”。他们奔赴四川汶川、北川、阿坝和甘肃陇南等重灾区,为孩子们送去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关爱,荣获上海市最佳项目奖。出发前,所有队伍合力募集善款善物,为当地学校带去了图书和文体用品,资助了322位贫困学生。支教过程中,学生们精心设计了心理关怀、动手实践、视野拓展等六大类、20余门课程。简陋的板房里,“励志课堂”、“世博风貌”等特色课程成为近万名灾区中小学生暑期生活中的难忘一页。此外,服务团还发放4021份问卷,走访312户家庭,展开了“北川通口儿童学习和生活状况调研”等15项调研课题。据了解,今年暑期,我校还有多支实践团队赴甘肃会宁、安徽临泉、重庆巴南、云南沧源、河南郸城、贵州沿河等地爱心支教,用实际行动诠释“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

深入中国肌理,了解民生民情,暑期社会实践为复旦学子打开一扇扇“国情视窗”、“民生视窗”。

复旦学院洪雨歌的实践项目是“温州旧城拆迁与安置政策的实施情况调查”。在该市鹿城区信河街蹲点观察后,她发现家乡的拆迁工作比原先想象得要有秩序,有些纠纷起因复杂,其中不乏拆迁户自己的原因。国务学院的尹敏在电视上看到“老娘舅”柏万青的故事后,想对人民调解工作一探究竟。暑假里,她“驻守”居委会,对如何发挥好居民委员会调解功能有了自己的思考。报纸上对“家电下乡”说法莫衷一是,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管理学院的俞耿亮带着这个问题赴江苏高港、安徽长丰实地考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融入学术元素,捕捉一手材料,暑期社会实践成为复旦学子、特别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前线阵地。

一年又一年,中文系的“中国农民画研究” 已经成为院系传统项目。四年来,他们的田野调查西至青海湟中,北到吉林东丰,东至山东日照,南达云南腾冲,积累了近百万字的第一手资料。今年,王睿等7名研究生回访金山,将目光投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等多重背景下的金山农民画。产业经济学系博士研究生张兴瑞等15名研究生组成了“环太湖‘百强县’的产业经济观察”实践团队。他们应用全球产业链框架、绿色GDP范式等,拿出了一本23万字、396页的调查报告册,还举办了专场校园报告会。该项目指导教师芮明杰教授最看重的是该项目的研究取向:“走出课堂,关注中国社会。”据介绍,研究生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科研转化和创新创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有机结合,已经成为学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