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技术转移中心获评“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

发布时间:2009-12-07

新闻中心讯 如何让复旦人的科研成果成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智慧引擎”?我校自2004年成立技术转移中心,努力构建有研究型大学特色的技术产业化之路,建成集人才、技术和信息集成,风险投资导航,技术产业化服务,项目评估鉴定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近日校科技处传来喜讯,我校技术转移中心被国家科技部命名为“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有人说,技术转移是工科类高校的“专利”。但校科技处有关负责人认为,积极推动产学研结盟、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是复旦人的责任。只要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我校学科布局特点和地方需求,完全可以交出一份优秀答卷。

技术转移攻坚克难,我校的优势在哪里?学校有关职能部门聚焦“重大”和“集成”,从我校承担的大量国家和地方科技攻关项目中,精心筛选出一批可产业化的、较具市场前景的项目,重点解决产业发展中重大、共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有些项目既在各级科技进步、科技发明奖评选中榜上有名;又进入产业化阶段,为企业创造效益,实现了“双丰收”。如我校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团队依托国家“973”项目“通用高分子材料高性能化的基础研究”的相关成果,使中石化集团“双轴拉伸聚丙烯薄膜”专业料生产技术达到国际一流水平,这项成果荣获国家科技成果二等奖,还使中石化跻身国际高端聚丙烯生产商的行列,一举改变了我国年进口聚丙烯近百亿美元的局面。

打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壁垒,“走出去请进来”,科技成果转化成为我校校地合作的“金纽带”。我校技术转移中心目前已在浙江宁波、江西南昌“落地”,设立了两个分中心,安徽芜湖的第三个分中心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之中。以宁波分中心为例,今年截至目前的签约合同数较去年增幅超过200%,当地有关部门还希望我校进一步加强对舟山、台州、温州等邻近城市的辐射力度。我校还与江苏无锡、苏州、昆山,福建三明,广东中山、东莞等地市建立了多层次的校地合作模式,成为支撑地方经济转型、寻找新经济增长点的智慧动力。

与此同时,我校积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或研究中心,以较小的学校资金吸引较大的社会资金,以强强联合实现共同发展,这“一进一出”冲破了学校科研成果和企业需求之间的无形关卡。如我校化学系陈芬儿教授课题组在中心的支持下,将历时近十年完成的“20(S)—喜树碱不对称工业全合成研究”项目的专利以及合成工艺等全套资料,成功“输出”给华北制药集团。华北制药集团则投资2000万元与我校共建“复旦—华药药物合成化学联合实验室”,致力于抗肿瘤、抗生素等领域中药物化学合成的科技攻关。

据透露,该中心将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同时进一步充实队伍,提高专业服务水平,积极探索创新运作模式,以更好更快推进我校技术转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