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三年一季,硕果累累。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三年一评,是我国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科研奖项。我校在2009年评奖中32项成果榜上有名,获奖总数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全国第二。
12月30日,2009年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人文社会科学)颁奖大会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出席大会。我校副校长蔡达峰及获奖代表参加了会议。
本届评奖全国共有649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3项、普及成果奖13项。我校有较大突破,共32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5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14项、普及成果奖1项,获奖总数与中国人民大学并列全国高校第二,一等奖数超过人大。与上届相比,我校的获奖总数和高等第获奖数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从获奖情况看,近年来我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总体上保持了积极发展的态势,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取得了不少工作经验。
例如,学校上下普遍看重“传世之作”,鼓励学者“十年磨一剑”,为他们潜心研究创造条件和氛围。在这次评奖中,不少优秀成果来自长期积累的基础性研究,也有不少优秀成果来自学者承担的省部级以上重大项目,如《历代文话》(王水照)、《中国修辞史》(宗廷虎、陈光磊主编)、《康有为全集》(姜义华、张荣华主编)、《中国文学史新著》(章培恒、骆玉明主编)等。
近年来,我校人文社会科学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海外合作逐渐增多,文科研究的国际化推动了学科建设,拓宽了研究视野,也增强了我校文科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这次全国共有16项外文出版的研究成果获奖,其中我校就有2项(张诚、吴力波),占该类成果的1/8。
我校的人文学科在本次评奖中获得丰收,体现了学科底蕴和实力。中文系获奖成果11项,其中有4项是全国一等奖。历史系和文史研究院有5项成果获奖。哲学学院有4项成果获奖。这也表明人文基础学科经过985工程、211工程等专项建设,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本次获奖成果还有两个可喜倾向。一是不少社会科学领域专家关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如洪远朋教授领衔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时期我国社会利益关系的发展变化研究”,部分成果本次获得著作二等奖。这个研究团队已取得一系列成果,受到政府和有关领导的关注。其它一些获奖成果还涉及到中国人口迁移与发展、能源、收入差距和社会分化、产业链整合和产业发展、公共生活和民主建设等重要问题。二是一批中青年学者在评奖中脱颖而出,体现出我校文科有较强的发展后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