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在沪召开专家呼吁——肿瘤治疗亟待规范...

发布时间:2010-05-23

5月21日,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承办的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上获悉,与会的肿瘤专家纷纷呼吁,肿瘤临床治疗应该强化“科学治疗”的思想,避免“一刀切”的统一化治疗模式。同时紧握靶向治疗的发展脉搏,力求在共性治疗的模式下凸显个体化差异,让患者能够享受到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诊疗效果和治愈率。

第六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九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于5月21日在光大会展中心宴会厅拉开帷幕。开幕式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党委书记孙斌主持,大会执行主席、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蒋国梁致欢迎词。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郝希山、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卫生部医政司赵明钢副司长、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主任杨胜利院士、国际抗癌联盟UICC主席团成员David Hill、中国科协书记处书记张勤,到会并致辞。

在开幕式上,中国抗癌协会理事长程书均院士宣布中国抗癌协会关于科技奖励的决定,并宣读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获奖项目名单。接着,伴随着庄重的乐曲,获奖者纷纷上台接过主席台成员所颁发的获奖证书,并合影留念。

据悉,来自海内外及港澳台地区的肿瘤专家、医学界两院院士、学者2000余人,将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结合“科学抗癌,让生活更美好”的大会主题,通过大会演讲、专题报告、分会交流、壁报展示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就肿瘤学的基础研究、预防、诊断、治疗等多个领域,搭建起一座全球共同抗癌的互通平台,携手并进,造福人类。

据本次承办单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助理、乳腺外科吴炅教授介绍,所谓“科学抗癌”共有两层意思。首先,肿瘤治疗绝非只靠单一的治疗手段能解够决的。因而,规范化的肿瘤治疗显得尤为重要。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模式,是一种集系统化、规范化、个体化于一体的治疗模式。它有利于各学科治疗方案的相互衔接,优势互补,优化治疗方案,达到“殊途同归”的治疗目的,提高诊治疗效。

其次,“科学抗癌”指的是,尽管两个病人生了同一种肿瘤疾病,但由于个体生物特性的差异,肿瘤方案的选择上也应该因人而异。或许,这种因人而异的肿瘤治疗方案目前还不能完全在临床上得以实现,但过去“一刀切”的治疗手段将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与会的肿瘤专家希望借此次大会召开的契机,进一步倡导以循征医学为主导,根据个体肿瘤患者的差异,设计专项药物,对其进行针对性治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些药物,最终使肿瘤治疗从“共性治疗”渐渐迈向“个性化治疗”,力求使患者得到更具针对性的治疗。

据了解,本次大会还将举行“肿瘤基础及流行病” 、“肿瘤转化研究”、“肿瘤综合治疗”等6个专题分会。届时将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肿瘤专家,就相关的焦点问题,分别从不同学科,不同视角,不同观点,进行讨论和交流,旨在通过不同观点的相互碰撞, 明确肿瘤学的发展趋势,共创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