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105周年学术文化周开幕三优秀青年学者做治学报告 杨玉良演讲强调学术使命

发布时间:2010-05-26

新闻中心讯 5月25日下午,复旦大学庆祝建校105周年第44届科学报告会暨学术文化周开幕式在复旦大学逸夫科技楼隆重开幕。400多位复旦师生齐集一堂,共同庆祝这一传统盛事的到来。


(经济学院陈钊教授)

从1954年起,我校就确立了在校庆期间举办科学报告会的学术交流机制。1977年,复旦重新恢复了校庆科学报告会的传统做法。迄今,复旦校庆科学报告会已经举办了43届。在105周年校庆之际,复旦大学第44届校庆科学报告会首次将学术活动延展成为校庆学术文化周,通过借鉴现代学术活动形式,进一步弘扬复旦的优良学术传统,展现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物理系封东来教授)

开幕式上,文、理、医三类学科的年轻教师代表经济学院陈钊教授、物理系封东来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分别结合自身的学术成长经历,就治学精神、学术追求和社会责任等内容做了发言。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毛颖教授)

杨玉良校长以《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学术使命是一所大学的立足之本、生命之源。一流的大学在21世纪的生存将取决于大学内部对学术精神的崇敬。近年来,国内大学的学术精神有所消解。我校之所以要举行学术文化周、挑选优秀的年轻教师做报告,就是要提倡认真的学术态度和诚笃的治学精神。杨玉良强调,只有坚守学术精神才能实现大学的学术使命。在大学里坚守学术精神,主要体现为坚持诚笃,把追求真理作为一种德性;坚持独立,在校内建立自由、独立的学术研究环境;坚持超越,把具有超越性的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精神完美结合。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院士)

杨玉良还表示,大学的社会责任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应用。这种社会责任,首要体现为民族精神的脊梁骨,对社会失范行为发出建设性的警世之言;其次表现为道德的楷模,保证社会对大学的崇尚。大学的社会责任还在于以扎实的学理研究为基础上,为社会、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提供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满足于简单的社会“服务站”。

从5月25日至31日的校庆学术文化周期间,复旦园内将举办一系列密度大、质量高的学术文化活动。5月27日将举办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学者学术沙龙活动,就“大学发展和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话题展开讨论和交流;5月28日,复旦将开展研究生“学术之星”表彰会,奖励学术表现优异的研究生;5月31日将举行“世博会与上海发展新机遇”学术研讨会暨校庆学术文化周闭幕式,就后世博时期的上海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等话题邀请校内专家学者展开研讨,为上海如何开发和利用世博带来的无形资产出谋划策。于此同时,各个院系和附属医院也将集中举行数十场学术报告和研讨活动,追踪学术前沿,激发广大师生的学术热情。

开幕式由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主持。在校的党政领导刘建中、王小林、陈晓漫等与有关部处负责同志也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

相关链接

杨玉良:大学的学术使命与社会责任(摘要)

陈钊:学术传承是复旦最大的财富

封东来:科研是非常“年轻”的事

毛颖:医者的学术修养和个人修养

【视频】校庆105周年学术文化周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