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届毕业研究生离校前夕,7月1日中午,校长杨玉良、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来到本部食堂三楼,与来自各院系的20余名毕业生代表共进午餐,听取同学们在复旦求学期间的收获与感受,勉励大家走上工作岗位之后胸怀远大理想,报效祖国人民,同时也希望毕业生们继续关心学校发展,建言献策,与母校共同进步。
“在复旦度过的7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贺炜说,“无数的美好瞬间都留在了复旦,第一次社会实践,第一次接待外宾,第一次参加十大歌手比赛等等”。读书期间曾数次出国、出境交流的她,特别感谢学校为同学们提供的交流平台,使她具有了广阔的国际视野,为今后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郭春明是一位来自云南的彝族同学,即将奔赴美国从事博士后研究。在校期间,他多次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观察视野和思维方式上都受益匪浅。他表示,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将复旦精神带到全国各地,为此建议学校今后更加重视与中西部地区的交流,进一步增强复旦在国内的影响力。
历史系的李靖同学将到上海中学任教。他说:感谢母校的培育,让我学会思考和研究;我的研究方向是教育史,当前教育领域存在的很多问题并不是高等教育阶段才出现,根子出在基础教育,所以我选择做基础教育,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在中学阶段做一些尝试和改变。
来自新闻学院的一位同学对当前的研究生教育结构进行了反思。他说,新闻专业是复旦的一块金字招牌,但它的专业特点是实践性很强,而现在培养的大多是科学学位的研究生,近年来毕业研究生在媒体从业的比例很低,不到30%。他建议今后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比例。
还有一些毕业生就学科发展、研究生培养、校园文化、后勤服务等方面提出了不少中肯的建议。杨玉良校长、陈立民副书记认真倾听了发言,并和同学们进行了亲切互动。杨校长说:学校今后将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外交流,我的梦想是每一个复旦学生都能有在国外、境外交流学习的机会,至少一个学期;同学们要了解不同的文化,不但发达国家,欠发达国家的文化也要了解。杨校长还强调了学生社团的重要性,他表示:大学里应该有高水平的学生社团,可以锻炼同学们的能力,学校应该花更多资源来支持学生的活动。最后,校领导寄语毕业生,离开学校后心系祖国,心系母校,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顾云深、党委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周立志等老师一起参加了午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