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7日,由复旦大学和台湾世界公民文化中心联合举办的“2010上海世博•世界咖啡馆”活动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中国内地、台湾地区、香港特区、新加坡、美国等地有影响力的各界华人精英,围绕“华人能为二十一世纪贡献什么?”这一主题,以“世界咖啡馆”这种新颖的会议形式展开了深入的对话与交流,力求为人类文明进步和城市发展的诸多重大议题提出积极的应对方案。
民族崛起之际 凝聚华人智慧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开始从“世界工厂”迈入“世界市场”年代。随着华人经济实力的增强,以及中国的日益崛起,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将用怎样的速度、以怎样的模式实现复兴?华人应该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怎样的贡献?这是摆在全球华人精英面前的重大课题。
与此同时,2010上海世界博览会作为北京奥运之后中国跻身世界领航国家的又一代表作,其“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蕴含着高度的战略智慧。正因为如此,“世博咖啡馆”活动紧密结合世博会的主题,设置了包括低碳城市、创新科技、新经济发展模式等在内的多项契合当前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议题。来自世界各地的华人精英通过富有见地的交流与讨论,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城市规划及生活方式改善、未来的科技创新体制、新的发展模式等问题出谋划策,贡献智慧。
文明交融时刻 华人担当使命
面向崭新的时代,每个华人知识分子都肩负着重大的使命与责任。为此,复旦大学和台湾世界公民文化中心将活动主题定为“华人能为二十一世纪贡献什么?”,希望以此吸引全球华人精英参与中华崛起、并融入全球这一伟大历史进程,共担责任、共享智慧,用深刻思想和积极行动推动世界文明进步。
9月7日的大会开幕式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和台湾世界公民文化中心董事长吕学海先生主持。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常务副校长张一华、王卫平出席会议。前台湾飞利浦企业总裁罗益强先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理事、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张祥先生分别以“儒家生活与科技创新”和“全球化、知识化与服务经济”为题发表主题演讲。
7日下午,世界公民协会董事长吕学海先生宣布论坛正式启动,八大回合的对话主要围绕“城市化”、“低碳城市”、“新经济发展模式”、“华人在云端”、“未来企业”、“创新科技”等六大主题进行。
小圆桌转动大世界 激发精英思考
本次大会采用了一个独特的交流形式——“世界咖啡馆(world café) ”,力图透过颇具弹性的小团体讨论来发挥优秀的集体智慧。300余位参与论坛的两岸各界精英代表,以五人为一桌,在两天八回合过程陆续换桌,让每位论坛参与者遇见来自不同背景与专业领域的精英代表,并就六项议题的沟通对话形成最大会议共识。
“世界咖啡馆”相对开放的会议氛围极大地鼓励了参与者在每一回合当中分享个人见地,并积极聆听他人观点,从而逐渐形成较为统一的集体认知,并从中建构完善的集体行动方案。这一讨论形式也颠覆了传统会议当中“坐而言”、然后再“起而行”的单线关系,刻意在讨论过程当中规划出反思和行动的循环过程,最后再通过发起新场次的讨论,进行意见的回馈与评估。
面对时代的转折所造就的机遇与挑战,无论是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还是人类文明的大幅度飞跃,都需要各界知识精英的鼎力参与。以2010世博会为契机,以“世界咖啡馆”为平台,卓越的华人力量得以在此汇聚,相信他们必将以智慧和行动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新闻链接:
世博咖啡馆
世界咖啡馆是由华妮塔•布朗(Brown Juanita)和戴维•伊萨克 (Isaacs David)所提出的一种小团体讨论方式:在轻松的氛围中,透过弹性的话语讨论和彼此之间的真诚对话,最大程度地发挥出集体智慧。该会议方式主张激发人们自身的创造力,以小型对话的方式审视人生、工作或社群等问题。
复旦大学
复旦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创始人为中国近代知名教育家马相伯。历经几代复旦人的艰苦创业和努力奋斗,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复旦大学进入快速发展时期,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包含哲学、经济学、法学、工学、医学、管理学十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一百多年来,学校在培养人才、创新科技、传承文明、服务社会方面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
台湾世界公民文化中心
台湾世界公民文化中心是一个世界观教育中心,由数十位台湾地区的大学教授和旅居海外的外商公司总裁共同发起成立,包含杂志社及传播出版等不同任务功能。目前网络会员人数十七万人,学员人数近4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