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在沪获成功

发布时间:2010-10-11

国内首例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于10月3日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功完成。来自本市金山的林先生成为国内首位接受该治疗的受益者。经过中山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护理,10月9日林先生顺利康复出院。

今年75岁的林先生,因反复胸闷、气急到中山医院就诊,经心脏彩超确诊为老年退行性主动脉瓣硬化,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据主持该手术的专家,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所长、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介绍,因各种因素致主动脉瓣病变导致其在心脏收缩期不能完全开放称为主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早期通常没有症状,疾病发展常较缓慢,但病人一旦出现胸痛、乏力、昏厥等症状,如不及时治疗,则预后往往较差,危及生命。目前主动脉瓣狭窄的主要治疗方法为心外科开胸行主动脉瓣换瓣术,虽然心外科开胸换瓣手术疗效确切,但传统的开胸手术由于其创伤大,出血多,手术时间长,对于高龄、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严重瓣膜钙化等病人,不能耐受常规手术的创伤与打击,有相当的病人,无法接受常规手术;也有些病人,出于对体外循环手术心脏暂时停跳和开胸10多厘米伤口的恐惧心理,也是其不愿接受传统手术的原因。

林先生由于瓣膜严重钙化和年龄较大,葛均波教授仔细权衡其开胸手术风险,决定对林先生进行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手术当日 葛均波教授首先在林先生的股动脉开了一个圆珠笔芯大小的口,将心导管准确送达手术部位,然后对患者重度狭窄的主动脉瓣进行球囊扩张,最后植入内含主动脉瓣膜的镍钛合金自膨胀支架,释放瓣膜,随即患者主动脉瓣狭窄完全消失。手术台上,不见了刀光血影,手术仅1小时10分钟顺利完成。林先生平安返回病房。

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完成,为我国治疗主动脉瓣狭窄病人带来了新的突破。不仅为那些不能进行外科开胸手术的患者,特别是高龄患者带来了希望;而且该项手术应用心脏导管微创技术,无需开胸,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患者恢复时间快等优势。

自1992年丹麦安德森医生进行了第一例经皮主动脉置换术动物实验后,2002年法国医生克利伯首次在人体进行了该项手术。截至目前,全球已有8000多例患者接受了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治疗。随着器械的改进,目前其手术成功率高达97-98%。由于主动脉根部解剖复杂、手术操作困难,瓣膜支架定位不准确和固定操作均可引起心肌梗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和心包压塞等严重的并发症,所以进行该项手术的医生必须具备高超的导管介入技术。之前我国尚未开展过此项技术。葛均波教授敢冒风险,精心准备,终于获得突破,在我国率先获得微创经皮主动脉瓣膜置换术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