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2月25日是中国历史地理学主要奠基人之一谭其骧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的日子。当天上午十时许,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师生与谭先生子女代表向立于该所门厅的谭先生铜像献花,由此拉开复旦大学纪念谭其骧先生百年诞辰活动的序幕。
谭其骧(1911~1992),字季龙,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复旦大学历史地理学科的开创者,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创始人和首任所长,历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校务委员、校学术委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三届、四届、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咨询委员,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60年来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
谭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是我国历史地理学最重大的一项成果,也是他最杰出的贡献。《图集》以历史文献资料为主要依据,吸取已发表的考古学、地理学、民族学等相关学科的成果,以其内容之完备、考订之精审、绘制之准确赢得了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被公认为同类地图集中最优秀的一种。
谭先生继承和发展了传统的文献研究方法,结合现代科学理论和研究手段,开辟了历史地理研究的新途径,解决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际课题。他对历史地理的探索从沿革地理入手,前期论著中的《秦郡新考》、《秦郡界址考》、《新莽职方考》、《<汉书?地理志>选释》等都被学术界视为定论或本学科的理论基础。30年代问世的《永嘉丧乱后之民族迁徙》、《湖南人由来考》在移民史研究中拥有经典地位。《近代湖南人中之蛮族血统》、《播州杨保考》、《羯考》等论文纠正了长期流行的错误。他还致力于古代地理遗产的整理和发掘,但也坚持客观地评价前人的成就,《论丁文江所谓徐霞客在地理上之新发现》、《论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等是这方面的代表作。50年代以后,他的研究重点转入黄河变迁史、上海成陆和发展史以及长江、海河等水系有形成和变化等方面。《何以黄河在东汉以后会出现长期安流的局面》一文提出了与前人迥然不同的结论。他对上海的成陆过程、得名和建镇年代都发表过多篇论文,大多已成定论。他对古籍中云梦与云梦泽的含义和范围、洞庭湖的变迁、鄱阳湖的形成等专题的研究成果,已为自然科学家用技术手段的考察所证实。这些成果不仅对历史自然地理研究和经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也为相关时期和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可靠的地理背景。
谭先生1982年前的主要论文编入《长水集》(上、下册),1987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其后的主要论文编为《长水集续编》,1994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据悉,为纪念谭先生百年诞辰,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已开设“谭其骧百年诞辰纪念专题网站”,并发起“谭其骧青年历史地理学者论坛”,计划于今年4月首次举办。作为纪念活动最重要的部分,今年5月28日、29日两天复旦大学将隆重举行谭先生百岁诞辰纪念大会及国际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此外,由谭先生率先捐资创办的“谭其骧禹贡基金”也将举办第四届优秀青年历史地理论著奖评选活动,于今年5月在上海评定,并在纪念大会上公布名单并颁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