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为积极应对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日益严峻的“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挑战,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4月28日在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成立。
著名微生物学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闻玉梅院士和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资深教授蒋伟伦为研究所成立揭牌。
上海市卫生局局长徐建光、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陈建平、复旦大学副校长桂永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研究所所长李德新、上海市科委领导刘勤、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袁正宏教授等在揭牌仪式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并向在科技工作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务人员颁奖。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张志勇主持仪式。
据悉, 新发与再现传染病是指新出现的、再度肆虐的或死灰复燃的传染病,包括新出现的传染病和再度出现的传染病。与会专家认为,虽然随着物质水平提高,卫生意识增强,医疗水准上升,19世纪可怕的天花、鼠疫、霍乱等在人类已得到消灭或控制,但近年来,由于全球生态发生急剧的变化,生物的多样性被破坏,导致某些传染病病原体变异或进化而产生新的传染病,有的已被控制的传染病由于抗药性的改变或公共卫生措施的削弱而重新出现或再度流行。资料显示,1962年以来,在短短40多年里,人类新发再发传染病的爆发种类高达25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已多次向全球发出警告:“我们正处在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逃避这场危机,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对此高枕无忧” 。目前,世界各类传染病病原体爆发频率愈来愈高,呼吸道相关的传染病,传播速度和范围增快、增大,仅流感在二十世纪大规模流行就有3次。2002年11月的非典型性肺炎爆发流行,短短数月就波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疫情一直持续至2003年的5月,随后在2003年12月开始的禽流感H5N1在东亚多国爆发,2008至2009年又出现重症手足口病疫情,2009年春季,全球爆发了甲型H1N1流感等,这些新发与再现传染病已越来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我国传染病防治形势相当严峻。上海作为中国经济贸易与交通枢纽中心,在面对传染病的威胁时更是首当其冲,迫切需要利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技术和手段来开展有效的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与诊治策略以及生物预防技术的研究。
据复旦大学附属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张志勇教授介绍,新成立的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由包括国家级杰出青年与上海市学科带头人在内的高水平专家组成,具有扎实的前期工作基础,并配备相应的大型仪器设备与通过国家权威部门认证认可的P3实验室在内的大型研究设施,依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的综合实力开展一系列研究工作,并有较强的科研创新能力承担和完成国家重大科研任务,开展高水平和实质性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及时参与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和上海市的突发传染病的应急处置,为上海市乃至我国应对传染病提供科技支撑。
新任上海市新发与再现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公共卫生临床中心研究员张晓燕向记者详细介绍了研究所的研究方向:对新发与再发传染病的诊断与鉴定技术体系、发病机理及临床转归、治疗策略与生物预防技术等开展深入研究工作,同时积极开展高等级生物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动物学研究技术平台、传染病科学研究支撑技术平台,以及临床药物试验基地建设等开创性工作。
有关专家认为,该研究所成立对建设一个既能开展国际前沿的传染病应用基础研究,又能直接服务于传染病临床诊疗与控制的传染病机构,应对新发再发传染病的挑战,保障上海及周边地区人民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减少传染病带来的损失,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以及培养工作于第一线的传染病诊治领军人才等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