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到4月,短短的4个月之中,复旦材料系先后在材料、化学、物理一级学科的顶尖期刊发表了13篇重要论文,包括Chem. Soc. Rev.(1篇、IF=20.086)、Prog. Mater. Sci.(1篇,IF=15.769)、Angew. Chem. Int. Ed.(1篇、IF=11.829);J. Am. Chem. Soc. (1篇、IF=8.58)、Adv. Mater. (2篇,IF=8.379)、Phys. Rew. Lett. (1篇、IF=7.328)、Small (1篇,IF=6.171)等,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均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与国内同类学科相比也位于前列。据悉,在ESI国际学科排名中,材料学科是本校国际排名最高的三大学科之一(另两门学科为化学和数学)。在工科并不是复旦传统的强势学科的背景下,材料系是如何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材料科学系系主任武利民教授介绍了材料系近年的发展状况和未来展望。
“小工科”:灵活的自身定位
不同于传统工科大学重视大型项目的特点,复旦材料系着重发展“小工科”,抓住复旦的理科特色,将更多的科研力量投放在技术型的学科。一方面,复旦材料科学系重视基础研究,武教授认为基础研究是保证项目原创性的重要前提,扎实的基础研究也是解决项目未来迈入应用阶段各种问题的保证;另一方面,材料科学系也非常看重将科研成果向应用方向推广,在推广的过程中,既为企业社会解决了技术难题,同时也可能从应用研究中寻找到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
与纯的理科院系和纯的工科院系相比,复旦材料系的定位更加灵活,对于高水平论文的发表和前景好的应用型技术都同样重视,使得材料系近年来不仅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应用于奥运会、世博会、国家的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国防工业、汽车工业、建筑工业、石化工业、电力工业等,获得了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际专利,而且平均每年发表SCI论文84.4篇。
“用人唯贤”:挖掘海归重视青年
在这种灵活的学科定位背景下,材料系在人才的引进上也有着自身特色。现任的教师队伍中,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2人,教育部跨(新)世纪人才为7人,其中由海外引进的人才占了八到九成,70后的青年教师已逐渐成为骨干力量。材料系引进的人才主要集中于功能材料和特种材料方面,这种材料在生活中应用广泛,比如说炎热的夏季,为了降低汽车空调的消耗,车窗玻璃表面会附上涂层,这种涂层即属于功能材料。
在引进人才的管理方面,无论是基础研究方向上的发表论文,还是应用研究方向的项目引进,武教授表示系里都会给予大力支持。未来的发展中,材料系计划围绕重点学科方向,每年引进1到2名高水平人才,使复旦材料系尽快达到与国际一流大学对话的水平。
“专业调整”:资源整合方向集中
材料科学系自1986年建系以来,初步形成了具有复旦特色的材料学科研究方向。然而,分散于物理、化学、电子科学与技术这三个专业的材料系,在发展上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三个专业的教师横跨两个一级学科,既不利于整合系内力量做大做强材料科学类或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学科建设,也不利于该学科的人才引进和发展。为了整合学科优势,材料系从2010年起进行了学科方向得集中与凝炼,重点发展光电材料与器件、功能聚物材料、新型能源材料、材料可靠性与设计四个方向。
同时,根据材料系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以及为适应学校大类招生和培养计划的需要,材料科学系决定将原“电子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拟调整为“功能材料”专业。集中有限的师资队伍和资源,紧紧围绕具有复旦特色的材料学科进行学生培养和学科建设。
今年,材料科学系在去年实行大类招生的基础上,进一步改变了原先的“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和“电子科学与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的人数分配方法,在系里进行专业的自由选择,即大一结束时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作为系里三个专业分流的标准,深受学生欢迎。同时,根据材料系的学科特点,重点建设几门系里公共平台课,作为三个专业的公共必修课,使材料系的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物理和化学类理论基础,同时又具有深厚的材料学科基础知识,比同类的纯理科生和纯工科生更具竞争力,使材料系的学科方向更具特色、更具国际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