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科学家预计,世界人口总量将在2011年十月达到70亿,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高增长使得世界人口变动出现两极的分化,人口问题再次引起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科学》杂志为此专门在2011年7月29日出版的最新一期(第6042 期)杂志上就人口问题发表了一组封面专题文章。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院长彭希哲教授应邀为《科学》杂志撰写了题为“中国人口变动的过去与未来的挑战”的综合评述。
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系统回顾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来人口变化的历史,第二部分分析了中国人口变动的未来走向,第三部分讨论人口变动对中国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和挑战。
该论文指出,中国正处在人口变化的历史转折时期:从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社会转变成一个城市主导的社会,从年轻的社会转变为老龄化社会,成为一个人口大量流动的社会。中国政府的各项与人口相关的政策是推动人口转变的关键因素,而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等也直接推动了人口转变的完成。以户籍制度为基础的二元体制,以及由此形成的中国人口流动的特点成为人口城市化的中国特色。中国过去30多年经济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人口发展模式的转变,我们正在收获人口红利。
彭教授在文中引用了有代表性的人口预测结果,对中国未来人口总量和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进行了比较研究。在不同的人口政策和生育水平的假设情境下,中国人口总量未来变化的差异巨大,峰值人口为13.5亿到16亿以上,表现出显著的不确定性。中国人口的年龄结构将继续向老龄化转变,整体老龄化的趋势不可逆转,但老龄化进程会因不同的人口政策和人们不同的生育行为而有差异。
他认为,中国已经成功地扭转了人口过快增长的趋势,中国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人口形势,未来中国面临的与人口有关的挑战也更加严峻。论文分析了中国人口变动对中国未来发展的主要挑战,并讨论了可能的应对之策。 论文指出, 中国必须通过产业结构提升、人力资本投资增加、劳动生产率提高、退休年龄延长等手段来应对未来劳动力年龄人口短缺所产生的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转变;我们只有深化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才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风险;中央政府主导的城市化规划与区域发展的差异将决定中国城市化的未来;人口增长和家庭结构、城市化道路、经济增长模式以及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将制约中国未来环境资源状况和温室气体的排放。
值得一提的是,彭希哲教授在文中指出,中国政府应当尽快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将总和生育率维持在1.8的水平,以实现人口与社会经济和环境资源的长期均衡协调,避免过快的老龄化进程和人口总量在未来可能的迅速下降。作为人口最多、经济总量第二的大国,中国人口发展态势的任何变化都不仅会影响到世界人口增长的格局,也会对中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中国人口问题必须通过整合均衡的途径统筹解决。
据介绍,该科研成果是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和公共管理985创新基地所支撑的科研项目的一个部分,该基地的多位教师和科研人员共同合作所取得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