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讯 7月12日,校领导与医科教师见面会在枫林校区举行。会议以“调结构、聚人心、谋发展”为主题,杨玉良校长阐述医学教育管理与改革思路,副校长兼上海医学院院长桂永浩发表任职感想。来自医科的相关单位党政负责人,学术、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有关职能部处负责人,部分教师骨干和老同志等近300人参加会议。
桂永浩在任职感想中,首先代表学校宣布了医科管理架构的调整方案。新组建的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将承担起医学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药学、护理学)、附属医院、生物医学研究院、脑科学研究院、放射医学研究所和实验动物科学部等的协调和管理。
桂永浩在发言中感谢王卫平、冯晓源等上海医学院原任领导的多年贡献。他表示,维护上医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荣誉,保持和提高新世纪复旦医学在中国医学发展中的地位,是大家的期待,也是我们这代人必须承担的责任。复旦向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前进,必定要有世界一流的医学院;建成世界一流的上海医学院,也是复旦大学建设的最大成功之一。他指出,在中国,合并后的综合性大学办好医学院没有现成模式。学校在总结合并经历,根据广大专家教授、老领导和校友的建议,提出了大医口的组织框架和管理路线图。我们应给这种变革一个机会,并在运行中不断完善,没有回头路可走。这就需要大家拿出应有的智慧,大局为重、精心设计、稳步推进。根据专家治学、民主办校的原则,新医学院将紧紧依靠学术、学位和教学指导三个委员会,形成协商、行政、审议三位一体、各司其职的高效管理体系。近期成立的五个办公室作为新医学院框架的操作性机构,不是向原医科各单位收权,而是在教学、科研、队伍建设、学生管理、国际交流和经费使用等方面运行好学校授予医科的自主权。
桂永浩指出,实施大医口的管理框架,是为了促进医学学科之间的资源共享和整合,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结合,提升资源利用率、人才培养能力和协同创新能力,核心是“整合与协同”。我们将坚持重心下沉、民主决策、快速反应的行政管理理念,把人心凝聚起来,改变小作坊作业等资源不能统合的弊端,为医学教育争得更丰富的外部资源支持。同时,上海医学院将更加聚焦附属医院高质量完成教学科研任务,提高医务人员从事临床教学科研的积极性,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和高水平教研队伍建设,依据程序加强宏观指导和管理,帮助协调各级政府部门。
桂永浩强调,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内骨干和校友资源,建立战略发展咨询体系,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最重要的抓手,动员一切力量加快高端人才引进和中青年骨干培育。我们要在夯实传统院系的基础上,通过学科交叉激发创新驱动力,同时对基础医学、公卫、药学和护理等学科加大投入,为转化医学研究提供支撑,形成二级学科增长点。我们还要从适应21世纪医学模式转变的高度,加强医学通识教育、整合式教育和八年制教育的实质性改革探索。
杨玉良在讲话中,比较了学校与国内外大学的优劣势。他表示,一所有医学院的大学,如果想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她的医学院必须是世界一流的。没有一流的医学院就没有一流的复旦大学。学校将为上海医学院的发展营造良好环境。他强调,新上海医学院要尽快落实管理体制,进入工作状态。学校也将尽快搭建新医学院的领导班子,希望大家把它看作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机遇。大医口的统筹管理更强调医口与各院系之间的协作精神。学校将赋予大医口更多的人事、岗位聘任、职称评审、人才引进等行政管理权,更好更快地提升大医口在学科建设、医学教育和科研管理等方面的权威性、决策力和执行力。
见面会的最后,与会教师围绕医学人才队伍建设、枫林校区空间资源配置等热门话题,与校领导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