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向社会公布2010年人才培养工作报告 坚持学生为本 打造复旦特色

发布时间:2011-10-12

新闻中心讯 9月29日,根据教育部要求,我校在学校主页上向全社会公布了《关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的报告》。《报告》对我校的本科教育教学思路作了整体阐述,清晰勾勒了人才培养工作的轮廓和重点,并为本科教育改革描绘了愿景。

报告首先指出,“实施教育规划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复旦大学自国家教育纲要出台以来一直坚持实施的核心方向,也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

在过去一年里,我校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培养的机制体制,探索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的通识教育新模式;逐步调整本科生培养的规模与结构,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政策引导,全面调动“教和学”两方面的积极性,从文化、精神的层面上营造重视本科教学的风气,引导教师集中精力于本科教育教学,真正把本科教育作为复旦大学的办学核心,培养兼具人文情怀、科学精神、专业素质的拔尖创新人才。

2010年,我校修订了本科培养方案,力求体现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复旦通识教育。重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实施通识教育课程和文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对原有专业知识结构进行了相应调整。强调教学培养方案的规范性﹑延续性和开放性,打造复旦特色的通识教育。

此外,我校对通识教育的实施办法和实施载体做了进一步完善,控制本科招生规模,优化选拔方式;筹建本科生院,改进本科培养体制机制;启动新一轮课程建设,培育优质教学资源。

在培养方式上,我校以创新拔尖为人才质量目标,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2010年,学校继续推进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目前,在学校层面实施的有“莙政项目”、“望道项目”、“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上海市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在院系层面组织实施的有“曦源项目”。这些资源整合成“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项目”平台。对于医学人才培养,过去一年来,学校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办学理念,推出了适合自身条件、体现自身特色的全新课程模式和管理架构,构建以器官/系统为基础的、模块化的整合式医学课程体系。

在探索国际化和全球化背景下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学校拓展校际交流与合作,加大国际化办学力度。

大学肩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国际交流的使命,但最首要的使命和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复旦大学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方向,在重视学科建设、提升国际性、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本科教学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