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 人间岁月”近代名家翰墨展在复旦大学开幕 两岸118件大师名家手迹聚首复旦园 绝大多数...

发布时间:2011-12-15

新闻中心讯 12月15日,由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的“百年风华、人间岁月”近代名家翰墨展在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获得了复旦大学文化建设基金的资助。

复旦大学副校长蔡达峰、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吴国豪、上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复旦大学文博系教授沃兴华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陈望道、夏征农、朱东润等名人之后与复旦师生和各界来宾100余人也出席了当天的开幕式。

开幕式上,来自复旦学生艺术团体的学生身穿民国时期的服装,演唱了由刘大白作词、丰子恺作曲的《复旦大学校歌》和李叔同(弘一法师)填词的《送别》,朗诵了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并演出了话剧《天地玄黄:马相伯》节选。其实,这些曲目所涉及的民国人物,均有墨宝手迹在此次展览中对外展出。复旦师生以怀旧之情,抚今追昔,怀念先贤。

之后,参与开幕式的部分书画家与复旦书法爱好者还一起进行了书法雅集活动。当天下午,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董事吴国豪先生,登上复旦大学“砺志讲坛”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安介生教授、文博系沃兴华教授一起以“书法•艺文•人生”为题,与复旦学生探讨了人文艺术情怀与人生成长的关系。

据悉,此次展览由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和复旦大学分别提供99件和19件珍藏的近代名家墨宝。这些真迹中超过80%都与复旦有着不解之缘。展品的作者中包括了,复旦创办人兼首任校长马相伯,历任校长严复、夏敬观、章益、陈望道、苏步青、华中一,曾在复旦任教的著名学者、校董或知名校友于右任、邵力子、熊十力、郭绍虞、顾颉刚、叶圣陶、朱东润、周谷城、田汉等等。同时,此次展览还囊括了近代知名的大学者、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的翰墨与手迹,包括了王国维、胡适、梁启超、陈独秀、傅斯年、冯友兰、费孝通、李叔同、梁实秋、巴金、老舍、朱自清、张大千、梅兰芳、徐志摩、陆小曼、林语堂、丰子恺等先生的信札、笔记、对联、书法作品等。

据介绍,总体来说,本次近代名家翰墨展有四大亮点:

亮点一:大师瑰宝,艺术价值高

此次展览中所涉及的真迹,部分是著名书法艺术大师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

国民党元老、复旦大学老校友、校董于右任,在书法界被誉为“旷代草圣”,他的四幅作品笔力雄浑、甘厚婉丽。尤以“赠凤翔草书对联”充分展示了其草书潇洒脱俗的风格和他所提倡的“易写、易识、准确、美丽”新草书标准。而其他三幅则凸显了他将行、隶、篆、楷融会贯通,“融碑帖于一炉”的高超书法造诣。

曾在复旦大学长期任教的王蘧(qú)常先生,是著名的书法家、章草大师。他视书法为一门学问、学科,善于博取古泽,从汉简、汉陶、汉砖、汉帛中汲取有益因素,加之他深厚的古文字功底和文化修养,蘧常先生故能将其一一冶于他的章草书墨之中。因而他的作品恢宏丕变、尊荣高雅、蔚为大观。此次展出的王蘧常章草代表作有三幅,其中最为珍贵的是蘧常先生在耄耋之年,为庆贺复旦大学80周年校庆所作之联:“卿云歌复旦,玉树庆圜桥”,笔力苍劲飘逸,意韵隽永。

与于右任合称为“北于南沈”的近代书法大家沈尹默的一幅大型作品“十条屏”也是此次展览中的一件重要展品。据悉,这幅“十条屏”是现存篇幅最大的沈尹默书法作品。沈尹默先生曾任北平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教授,参与创办《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得力干将。他也是陈毅市长进上海后第一位拜访的民主人士。沈尹默的书法成就极高,尤以其楷书为贵。沈尹默的书法用笔挥洒自如,跌宕起伏,浓淡相间,被誉为“有褚(chǔ)遂良之神韵,带赵孟頫之骨肌”、“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而此次展出的“十条屏”,正是沈老最拿手的细笔褚楷。

除此以外,此次展览中还展出了难得一见的“当代画圣”张大千的书法作品。展出的张大千行书对联,主要内容为“樱笋宴阑,明月一方庭竹绿;管弦声急,光风九畹珮蘭秋”,是他于1944年12月所作,属于其中期的书法作品。这幅书法出于“黄山谷笔法”,整幅作品峻拔飘逸、外柔内刚,是“遒劲而秀逸”的“大千体”的典型代表。

亮点二:信札居多,历史文献价值大

此次近代名家翰墨展,展出了相当数量的信札,内容以书籍出版、学问切磋居多,从中可以看出在物资艰困的民国年代,前贤作学问的执着与精进。这些信札中的内容有砥砺,有思辨,有同道的志向,也有师生的情谊。信札的内容,可补文献之阙,可谓弥足珍贵。

在一封邵力子致芥尘先生的信札中,当时身为复旦大学校董的邵力子提出,希望著名报人钱须弥(芥尘先生)代为向张学良募捐。信札透露,当时尚属私立大学的复旦大学需要募捐30万元用以扩充校舍,凡捐款5万元以上者可以冠名建筑物。信中写道:“复旦为东南最著名之私立大学……汉公(张学良,字汉卿,时人敬称汉公)果有意于东南方面之文化,当于此校始”。

在民国革命家、同盟会创立者之一的朱执信与著名思想家胡适的通信中,这位革命者展现了自己作为学者的另一面。他在信中与胡适讨论了“汉尺”——汉代的长度计量单位——究竟有多长的问题。朱执信在信中写道,他考证出“汉尺”不止一种长度,而从前流传的说法“周尺得汉尺八寸”的说法似乎不那么准确,希望胡适在国外通过比国内便利的资料查阅优势再详加考证。

而在复旦大学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植物病理学与微生物学奠基人俞大绂给某出版社编辑部的信中,这位著名的科学家则对我国各地谷物感染白发病、严重威胁粮食生产的情况忧心忡忡。他提到,他将历年研究白发病的结果、调查数字和防治方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写成了小册子一本,大概4万字,书名为《谷子的白发病》,希望刊印以解国内各个农业机关、推广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的急需。

在所有信札中,历史学家、曾任复旦大学史地系教授邓广铭给商务印书馆编审委员会的信札是历史文献价值最高的展品之一。当时,商务印书馆在一•二八事变被日本军队炸毁后复建不久,原本排定的《二十四史》出版工作无法如期完成。在该信件中,邓广铭对如何继续推进《二十四史》出版工作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邓广铭的主要建议有,暂缓出版《北周史》、寻觅《旧五代史》善本以刊印、如何使用殿本的《二十四史》、为《二十四史》各书补制索引及目录、重视纸张的选用以免漏印文字等等。

其他一些值得一看的名家、名人信札还有如冯友兰致伯嘉信札、傅斯年致钰哲信札、程天放致柳忱院长信札、梁实秋致陈纪滢信札、巴金致艾德林及林元的信札、端木蕻良致蔚青信札等等。

亮点三:思想文艺名家另一面与科学家的人文情怀

此次展览的另一个亮点是,朱自清、沈从文、吴大猷、林语堂、夏丏尊、徐志摩、陆小曼、梅兰芳、梁启超、梁实秋、丰子恺、胡适、费孝通、金诺、贺绿汀等民国著名人物的真迹齐聚一堂,可谓风华万千。

这些展品中,有很多是这些民国名人的私人信札、手记,充分展示了他们生活化的另一面。

例如,在梁实秋致纪滢信札的三封中,一代大学者,却谈了很多迁徙台湾之后,饱受时世流离之苦、租房艰难等生活中所遇到的挫折与困苦。在第三封信中,梁实秋先生更是谈及了他的小儿子文骐不愿去台湾,自愿留在广州,使得家庭不得不承受离别之苦。但也还是在这封信中,梁实秋保持了他一贯的幽默风格,他写道,自己花大价钱买了一只蹄膀,结果吃了却彻夜腹泻,自嘲道“穷人开心必有大祸也”。无独有偶,在夏丏尊写给家人的信中,也谈到了自己收入拮据、生活艰困。

胡适写给知名书法家张隆延的信中,则记述了这位思想家作的一首小情诗,非常罕见。这首诗中的“烦恼竟难逃,还是爱他不爱?两鬓萧陈白发,担不了相思新债”、“我唱我的歌,管你和也不和”等句读来妙趣横生。 而晚年陈独秀的三首诗词作品,则隐含着孤寂、感伤之情怀。

在朱自清的家书中,书写是这封信札的一大特色。在通篇竖排的中文书写中,一代文豪,还夹用了几个英文单词,可见从民国时起,就流行了这样一种带有“舶来词”的私信。

除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的翰墨外,本次展览所呈现的科学家的墨宝手迹也让人眼界大开。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复旦大学老校长苏步青、华中一等人的书信、书法立轴都集艺术性、思想性和观赏性为一体,展现了老一辈科学家深厚的人文情怀和文化功底。

亮点四:信笺信纸也有看头

信札文物,除了看信的内容、书写外,信笺和信纸本身也承载了丰厚的历史信息。在此次近代名家翰墨展中,各式各样的信笺构成了展览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在展品中,国学大师王国维的海日楼歌成扇与民国才女陆小曼的扇画都以扇为媒、别具一格,在同一展柜中遥相呼应。而林语堂用的彩色带画作背景的信纸则艳丽异常。梅兰芳的手抄戏谱所使用的专用纸则形制独特,世所罕见,是为珍品。

其他的信笺、信纸,如国军中央司令部用信笺、《申报》专用信札、北碚时期的复旦大学信纸,傅东华用国画水印信纸,四边写满孙中山语录的“国立清华大学”用笺等等都是此次展出的名家翰墨中比较有趣的信笺展品。这些信笺、信纸不仅将名家的手迹及思想印痕留存至今,且其本身也作为一个独特的“叙事者为”后人讲述着远去的故事。文/陶韡烁


参观提示:

复旦大学蔡冠深人文馆位于复旦大学本部校区内(邯郸路220号),相辉堂旁。

近代名家翰墨展展览时间:12月15日-29日,9:00-16:00

30人以上团队参观可电话预约:65642170,55664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