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走访大调研”第一组调研我校附属华山医院

发布时间:2011-12-15

新闻中心讯 12月9日,“大走访大调研”第一组在我校附属华山医院调研。校党委朱之文书记,王小林副书记,以及部分职能部处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在华山医院丁强院长、党委顾小萍书记的陪同下,第一组全体同志察看了华山医院哈佛楼、院史陈列室、国际医疗中心和部分门急诊科室。在皮肤科门诊察看时,朱之文饶有兴趣地了解了挂号收费处窗口服务“满意度测评器”的使用情况,并叮嘱在场的学校有关部处负责人,在校机关部处管理考核中,附属医院一些有效的评价手段值得学习和借鉴。

丁强就华山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人才梯队、学科建设和发展现状,以及精神文明、品牌拓展、公益活动等工作,向第一调研组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汇报。丁强还着重介绍了“十二五”期间华山医院围绕本部、东院、西院、北院建设所制定的总体规划和一系列举措。他用“自古华山一条路,复旦引我登顶峰”这样一句话,表达了华山医院将继续锐意进取、敢为人先,并借助复旦作为综合性大学的“平台优势”,最终实现医院“十二五”宏伟目标的坚定信心。

座谈会上,华山医院党政班子成员、职能处室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和各类人才代表先后发言。大家针对医院部市共建、对外扩展、涉外医疗、课题申请、人才培养、学生带教、职称评聘等问题,发表了一些看法和建议。有些专家指出,在学校层面上要抓紧“大医口”的力量整合,凝聚附属医院丰富资源,发挥优势学科强大合力,以保持复旦医科在上海、国内乃至国际相关学科领域的竞争力和领先地位。有些专家建议,学校有关部门是否能从有利于医院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对希望成立校级研究所的临床学科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予以支持和扶助。在争取科研项目、资源、资金方面,有些科主任联系自身从“坐而待之”的被动状态转为“放下身段”主动出击后尝到“甜头”,希望学校在这方面能发挥引领作用,对附属医院的科研工作,在更大平台、更高层次上有更强有力的支撑。还有些专家谈到,学校能否采取一些积极的办法,如邀请主流媒体跟踪报道、安排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等,正面报道一线医务人员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感人故事,弘扬主旋律,以消除社会上对医疗行业和医务人员的一些“误读”。

朱之文、王小林和有关部处负责人在座谈过程中,就附属医院普遍存在的优秀人才引进问题、高级职称晋升问题、研究生招生培养问题等,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在谈到学科发展和规划时,朱之文还特别对学校相关部处负责人强调,“大医口”承担的项目和资金在学校里举足轻重,我们在进行顶层设计时,一定要把学校的优势和“大医口”的优势结合起来,同时要涵盖附属医院的建设和发展。

在总结讲话时,朱之文充分肯定了华山医院取得的成绩和制定的总体规划,他指出,华山医院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目标明确,可行性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医院为此还在人才梯队建设、学科布局调整等方面做了精心的谋划和充分的准备。朱之文对华山医院在医院文化建设方面的努力和成果表示赞赏。他表示,在一天的走访调研中,能感受到华山医院领导班子团结、和谐和充满活力的精神风貌,也能体会到华山医院医务人员自信、向上和积极进取的豪迈心情。有如此良好的基础,一定能够有力地促进华山医院的各项工作再迈新台阶。

最后,朱之文谈了自己的几点想法。一是抓住机遇。随着国家对教育、卫生和科技经费投入的大幅增加,部属公立医院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而国际经济形势的现状,也对我们开展国际医疗交流提供了便利。我们一定要把握发展良机,加大对外合作领域和力度,引进先进技术和理念,掌握医学前沿趋势和动态,集中精力,加速发展,抓紧抢占未来医学战略的“制高点”。

二是重在谋划。未来医学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撑,需要培养复合型的人才,我们不能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面对医学学科的飞速进步,我们必须要有危机意识,思考应对办法,谋划运作策略。要以更长远的眼光、更宽广的胸怀、更高的站位,谋划未来,展望未来。

三是构建平台。国家“十二五”医学科技规划已确定未来将新建一批国家级平台。这对于我们来说同样是个发展的好机会。我们一定要重视国家级创新平台、创新基地和医学中心等建设。要善于学习、研究和谋划,可在学校、医学院和附属医院之间,采取灵活多样的“联手”办法,积极争取国家级和省部级平台。

四是拓展空间。华山医院的办院空间按照目前的总体规划来看,如果目标全部实现应该还是比较理想的。但是上海医学院的发展与附属医院的发展紧密相连,而目前上海医学院的发展空间不足,功能分区不合理。下一步学校将对枫林校区、江湾校区的布局作调整,并考虑对枫林校区进行改扩建。相信随着枫林校区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更加有利于附属医院与上海医学院之间的学科交叉、融合和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