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师生理性纪念“9•18”开展形势政策教育 化爱国热情为教研和学习动力

发布时间:2012-09-18

新闻中心讯 近日以来,由于日本政府坚持实施钓鱼岛“国有化”行动,引发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抗议。包括我校师生在内的全国各大高校青年纷纷以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爱国情绪以及对日本“购岛”强烈谴责。

领土争端与历史耻辱叠加,让今年的“9•18”纪念日显得格外凝重。按照我校惯例,每周二下午是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固定时段。为此,学校提前部署谋划,抓住教育契机,在“9•18”当天,围绕师生关心的中日关系等焦点问题,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了讲座、研讨、主题班会、支部生活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9月18日下午,我校学工部邀请了美国研究中心主任、知名国际问题专家沈丁立教授,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让•莫内”学者丁纯教授和青年学者沈逸分别就维护钓鱼岛主权的战略与政策、欧债危机与中欧关系、中日钓鱼岛事件背后的中美战略博弈等话题同时作三场主题报告,吸引了近2000名学生参加。在复旦大学枫林校区、江湾校区和张江校区分会场,近1000名师生通过网络视频直播收看了当天的报告。三个讲座现场,同学们认真听讲、踊跃提问,学者们深度解读、精彩答问。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大三的王申彦同学听完沈丁立老师讲座后表示,自己深刻地体会到,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化,对我们国家最重要的是持续发展创新,增强综合国力。

同时,由校党委宣传部、研工部联合举办的“捍卫主权、振兴中华——复旦大学师生钓鱼岛问题座谈会”也在当天下午举行。80余名青年研究生和相关学科的教师、学者就钓鱼岛争端如何解决、中日关系如何发展与公民如何理性爱国等话题展开了热烈探讨。

校研究生会主席、物理学系博士张文渊表示,复旦大学的学生对日本政府的“购岛”行动都无比愤慨。他表示,除了热血和愤怒,青年学生还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强国的志向,不仅要旗帜鲜明的反对日本的强盗行径,也要旗帜鲜明地反对各种破坏国家的暴力行为。“作为博士生,我们的爱国热情最应该体现在做好学术科研、努力在科技上实现世界领先的突破”,张文渊说。

来自新闻学院的研究生辅导员邵琰,讲述了她所在班级同学在微博和网上讨论的情况。一位同学在微博上写道:“对中日友谊怀有真诚的善意,但绝不姑息任何对国家主权的挑衅;我们爱好和平,但绝不惧怕流血牺牲;为了捍卫国家主权,我们将竭尽全力。”这段话引发共鸣,被广泛转发。

来自国际关系、世界经济、历史、新闻传播诸学科的任晓、苏长和、信强、吴力波、孙科志、李双龙、朱春阳等7位中青年学者分别从各自学科出发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国际问题研究院任晓教授指出,当前出现的严重争端是野田政府试图单方面改变现状、推翻两国老一代政治家共识的恶劣作法所引起的,不仅严重损害了中日关系,最终也将伤害日本的国家利益。苏长和教授在座谈时,以八个字“以身许国、专业报国”寄语同学,并引用原外交部长钱其琛话语,指出在钓鱼岛争端中,要“斗智、斗勇、不斗气”。历史学系孙科志教授回顾了钓鱼岛问题的历史由来。他认为,今天日本政府和日本社会被右翼势力所挟制,根源在于日本国内的历史教育问题,缺乏对侵略历史的根本反省。新闻学院李双龙教授指出,在钓鱼岛问题上,中国的媒体和舆论应该时刻保持一个声音,向世界和日本反映集体的声音。

校党委副书记陈立民出席了当天的钓鱼岛问题座谈会并讲话。他表示,从近日的情况来看,复旦师生不仅爱国的热情很高,对问题的认识也很深刻;不仅有正义感,也有智慧。他相信,在国家有需要的时候,每一个复旦人都能够挺身而出。他指出,复旦大学的师生高度支持和拥护中央的各项决定和反制措施,会坚持理性爱国的原则,开展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陈立民进一步表示,要把日本友华人士和日本右翼、政府分开。从学校来讲,要积极做好日本留学生和日籍教师的工作,照顾好他们的学习、科研和生活,让他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立场,将来回国以后能够为中日关系的长远发展发挥作用。陈立民最后希望,全体老师和学生要把爱国的热情转化为教学科研学习的动力,以自身的成就报效国家;要充分发挥大学作为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为国家捍卫主权、发展强大建言献策,提供智力支持。

据了解,9月11日日本政府不顾中国的强烈发对、执意“购岛”后,我校发挥学科体系完整、综合性强、日本研究国内领先的优势,着手组建了钓鱼岛问题宣讲专家库,以便为其他高校、媒体和社区市民了解历史背景、真实情况和应对之策提供专家咨询和宣讲服务。9月18日当天,复旦大学多位日本研究和国际问题学者走入上海其他高校举办讲座,深入浅出地为听众们分析了此次钓鱼岛争端的来龙去脉和我国政府的有效反制,呼吁青年学子合法理性爱国、自强成才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