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科学家发现青光眼致盲新机制

发布时间:2012-09-18

新闻中心讯  在国家 “97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资助下,经3年多潜心研究,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王中峰教授、孙兴怀教授、杨雄里院士率领的视网膜研究团队发现青光眼视网膜胶质细胞激活新机制,该成果为临床上防止青光眼恶化,以及有效阻止青光眼所导致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死亡(失明)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该成果已刊登在最新一期的国际神经科学著名期刊《神经科学杂志》上。

青光眼是由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损伤、不可逆性视功能损害疾病,已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致盲性眼病,其临床症状主要是“高眼压”压迫视神经,导致视神经萎缩、失明,有的会引起的眼睛不同程度的疼痛。研究发现青光眼所导致的失明,与视网膜胶质细胞被激活密切相关,几乎所有患有神经系统(包括视网膜)损伤疾病的患者都伴随有胶质细胞“被激活”现象,但是胶质细胞是如何“被激活”的,其激活机制如何形成,即该激活机制在青光眼神经节细胞损伤中究竟如何扮演 “破坏性角色”的,有什么方法使胶质细胞“不被激活”,一直是各国科学家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

为搞清楚这一重大课题,王中峰教授、孙兴怀教授、杨雄里院士率领博士研究生季敏、苗艳颖等,利用老鼠建立“高眼压模型”来模拟人的青光眼疾病,在对这些老鼠的视网膜进行仔细观察、研究后发现,“高眼压”导致视网膜内一种叫“穆勒”的主要胶质细胞被激活了。后来,王中峰他们又通过在眼睛的玻璃体内注射特异性的药物的方法,结果发现青光眼会导致视网膜内一种作为细胞之间“光信号传递”的氨基酸使谷氨酸的量增多,增多的谷氨酸会与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称为“受体”的蛋白质结合,然后通过细胞内一系列的反应,结果使胶质细胞膜上的一种能够通透钾离子的蛋白质的量变少了,正是这种蛋白质量的减少,最后导致胶质细胞被激活。而激活的胶质细胞会释放出许多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会引起视网膜的神经细胞大量死亡,最终导致失明。

《神经科学杂志》论文审阅人高度评价这一成果,认为该成果对临床上最终找到视网膜胶质细胞“不被激活”的方法,有效防止青光眼失明有重大意义。

据悉,王中峰博士现任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PI、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是突触传递和突触可塑性。1997年在重庆医科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理研究所博士后。2003年至2007年是美国西北大学生理系访问学者。2007年10月加盟复旦大学。自2002年起,兼任《生理学报》编委、常务编委。曾先后荣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上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明治乳业生命科学优秀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项;主持上海市基础研究重点课题2项;参与国家重大研究计划“973”项目4项;2008年获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资助。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已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其中30余篇发表在SCI索引杂志。   

 

孙兴怀1984年上海医科大学毕业,1990 获医学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眼科学及视觉科学系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会长,全国青光眼学组副组长,上海市医学会眼科分会主任委员,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学和视觉科学系荣誉教授,美国NOVA东南大学眼视光学院兼职教授等。

专业擅长青光眼和视神经疾病,以及低眼压的临床诊治研究。率先在国内开展多项复杂性青光眼的新手术,创建上海市青光眼患者俱乐部(1997年),定期为患者举办科普讲座。近年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重大合作研究项目、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等科研课题,发表专业论文18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51篇,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30篇,临床应用研究论文108篇,他引次数共计457次。SCI论文分别发表在Investigative Ophthalmology & Visual Science,Archives of Ophthalmology、Progress in Retinal and Eye Research,Ophthalmology等眼科专业前列杂志以及Brain Research,Front Bioscience, Current Biology等国际杂志上。主编专著4本、丛书2套,参编专著10余本;是全国统编教材《眼科学》(五年制,七年制,八年制)编委;还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中华实验眼科学杂志》的副总编,《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主编,《实用防盲技术杂志》副主编,以及《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等十多本专业杂志编委。入选上海市医学卫生系统跨世纪学术百人培养计划,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获2009年亚太眼科协会(APAO)杰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