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肺癌检测技术获“突破性进展”

发布时间:2012-09-21

新闻中心讯  经3年多临床攻关,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陈海泉教授领衔的肺癌转化性研究课题组发明了一种能够快速而准确检测出携带“ALK融合基因”的肺癌分子诊断技术,应用该技术他们对95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了40例携带“ALK融合基因”的阳性标本。该成果不仅可节省患者巨额的检测费用,并为“惜时如金”的晚期肺癌患者选择“有特效的”分子靶向药物进行个性化治疗赢得宝贵时间。目前该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的国际著名肿瘤学期刊《临床癌症研究》杂志上,一经发表,国际肿瘤学界好评如潮,最新一期的国际权威学术杂志《癌症研究》将该成果誉为“突破性进展”(Breaking Advances),并专门刊文报道。

肺癌是人类第一大致死性肿瘤,如不接受治疗,晚期肺癌患者5年生存率近乎是0,因此“如何使不同类型的肺癌患者得到有针对性的、有效的治疗”成为当前肺癌研究的最前沿话题。肺癌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ALK融合基因”是癌基因,存在于3%-7%的非小细胞肺癌中,以该癌基因为靶点的分子靶向药物Crizotinib可显著提高肺癌患者的生存率。但如何快速而准确诊断出携带“ALK融合基因”的肺癌,一直是困扰临床医生和研究者的世界性难题。目前国际上对“ALK融合基因”检测的主要方法是“荧光原位杂交法”、“免疫组化法”和“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其中“荧光原位杂交法”被认为是“金标准”,但技术复杂,时间长(至少需2天),效率低,价格贵(每例约需1500美元), “免疫组化法”存在敏感性较高,但特异性过低,而“逆转录-聚合酶链技术”存在特异性较高,但敏感性过低等问题,因而都未能在临床中大规模应用。

陈海泉在一次研究中意外发现,当“ALK融合基因”发生断裂后,人体内的“激酶域”表达会显著增高,而“非激酶域”则不表达或低表达。根据这一特点,陈海泉教授课题组创造性地发明了一种“实时定量的ALK融合基因检测”新技术,即采用“实时定量”的方法检测“ALK融合基因”断裂点前后ALK 基因的表达水平,通过其水平差异,快速而准确地诊断出ALK融合基因。后经“金标准”验证,应用该新技术对上述950例非小细胞肺癌标本的检测结果表明,敏感性、特异性均达到100%,明显优于其他检测技术。此外,该技术还具有高通量、低成本等优势,它可在90分钟内完成对48例样本的检测,而每例样本的检测成本不超过30元人民币。同时,该技术所需的仪器设备极为普通、简单,易于在各级医疗科研单位中进行普及推广。

据悉,为表彰陈海泉的杰出贡献,美国胸科医师学院已决定,在即将举行的2012年年会上,授予其“阿尔弗雷德•索弗研究奖”。目前该项成果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

陈海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分子诊断”技术是指导肺癌个体化治疗,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环节;“分子诊断”技术的转化性研发,不但要能引领国际,更需要充分适应国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我国肺癌患者带来“福音”,真正引领我国的肺癌诊疗技术迈上更高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