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好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学校调研在浙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3-08-16

在深入开展主题教育之际,8月14日至16日,复旦大学党委书记裘新、校长金力率学校代表团赴浙江省,专题调研校地合作,走访复旦大学在浙江的三家研究院——义乌研究院、宁波研究院、嘉善研究院,考察产学研用融合转化情况,发挥地方研究院资源优势,在深化校地合作、推进科研攻关、提升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等方面凝聚合力,着力打造高能级科创高地, 高质量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裘新、金力一行先后拜访了金华市及义乌市、宁波市、嘉兴市及嘉善县等地方负责同志。

调研期间,8月16日嘉善复旦研究院举行开园、揭牌仪式,一批合作企业签约,一批微电子行业专家受聘为研究院专家委员。

8月14日,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培训实践基地、《共产党宣言》首译精神研究中心在义乌研究院揭牌,“理工医科院企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签约建设。

裘新对浙江省各地方政府给予复旦大学地方研究院的支持表示感谢。他表示,建设地方研究院是省校、市校主动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学校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重要内容。希望研究院聚焦优质资源,让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落地”走深走实,与地方合力打造创新策源高地。今后,复旦大学将持续推进校地深化合作,加强地方研究院建设,形成一批标志性的科研成果、转化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培育一批标志性的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一批标志性的顶尖人才,携手打造校地合作新典范。

金力表示,在浙江省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复旦在浙江的三家研究院产学研用融合取得可喜进展。未来,复旦大学将继续导入优势资源,进一步提升研究院的引才能力,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将研究院打造成为高质量人才的蓄水池;聚焦发展,全面提升研究院服务地方的水平和能力;找准定位,依托研究院以复旦所能,服务地方所需。要继续深化省校、市校合作,共同为打造高能级的创新策源载体和覆盖长三角、辐射全中国的创新高地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常务副校长许征,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金海燕,副校长徐雷,党委常委、宣传部长陈玉刚等相关职能部处、院系负责人参加调研活动。

自2013年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成立,到2020年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揭牌,再到今天嘉善复旦研究院开园,复旦大学三家研究院以“科创+产业”为引领,运用多学科优势,聚焦国家和社会的重大创新需求,用科研创新助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文理医科研同步推进,助力义乌社会经济发展

“我们研制的新型低强度超声治疗仪器,经过大量实验表明,对治疗跟腱损伤、骨质疏松、肌肉萎缩等非常有效。”

8月14日下午,义乌研究院二楼会议室,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他得安正在展示所率团队的“智能超声诊疗共性关键技术及系列设备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发展规划。

当天共同展示的,还有何纳教授的“义乌人群队列和生物样本库项目”、陈军教授的“X射线成像核心器件产业化技术及装备应用研究项目”、梅永丰教授的“泛半导体高精尖缺科创设备开发与产业化示范项目”。

在新材料、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方向上,义乌研究院发挥相关学科优势,建设新材料新器件新装备高精尖缺制造中心、生物技术与生物医学工程中心,助力义乌建设“4+X”产业体系,与当地经济和产业发展保持“同频共振”。目前,研究院正重点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方面发力。

实地调研义乌研究院全媒体社会化智能传播实验室

在全媒体社会化智能传播实验室,一名实验参与者正头戴电极帽浏览网页,他的目光每到一处,演示屏上的红色十字光标就随之在文字和图片间快速跳动。这一实验室隶属复旦新闻学院院长张涛甫领衔的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中心,结合新闻传播学与眼动追踪技术,记录目光在页面上的落脚点和停留时间,为义乌跨境电商提供国际传播智库服务和数据支持。

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中心和“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两大文社科创新平台,以“向世界讲好义乌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为目标,依托复旦人文社科类智源及跨学科优势,扩大义乌城市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为中小企业制定普惠、个性化的出海解决方案,推动企业“走出去”,助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复旦义乌研究院院长、校外合作处处长周曦介绍,2020年揭牌的义乌研究院正重点打造“一院三基地”,经过三年发展,研究院已集聚一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人才集聚效应初显。此外,义乌研究院开展复旦基地项目63项,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

未来,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将聚焦优质资源,推动更多高端人才落地义乌、更多科研成果在义乌转化、更多产业化项目在义乌落地,争取早日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成为义乌乃至浙中地区科技发展建设的主力军。

宁波十年,打造校地合作与产学研转化“前湾兵法”

“我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在碳化硅半导体技术,特别是碳化硅器件技术领域,能够持续创新实现技术迭代,推动国产碳化硅器件广泛应用于中国新能源汽车芯片市场,并在条件可行时进军海外市场。”三年前,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清纯怀抱“碳化硅技术研发理想”回国,进入复旦大学任教,2021年起任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所长。

调研宁波研究院十年发展成果与历程

碳化硅,也被称作“第三代半导体材料”,在新能源汽车、电力供应、光伏等领域拥有广阔应用前景,备受瞩目。今年年初,张清纯带领的清纯半导体开始正式量产首款国产15V驱动SiC MOSFET,已有多家头部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正在开展样品测试。他团队的1200V/14mΩ SiC MOSFET能够减少7%-10%的新能源汽车电力损耗,在“不知不觉”中为汽车提升续航里程。

“我们都在同一艘船上,应该互相赋能。”张清纯正在打造一个碳化硅器件产业链的实体开放科研平台,促进上下游企业、科研机构的科技交流合作,共克技术难关。“只有让产业链中的所有主体都有能力做好各自的工作,才能让科研成果最终转化为有利于民的好产品。”

据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总投资4.6亿,是复旦大学对外合作建设的规模最大的单一创新平台。宁波研究院是如何做到的?

与大多数校地合作研究院“科技研发先行”不同,自2013年成立起,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锚定目标,以“产业化生态先行”为导向,探索出高度成熟的“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运作路径,并以此为基石,反向打通“从1到10”的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环节。

当前,以宁波为中心,研究院大生态在上海、合肥等长三角中心城市布局超过20万方的超级孵化器,协同总规模超30亿元的创新基金专项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创新创业,累计培育孵化近700个产业化项目,其中在宁波市实现产业化的项目达200余项,横跨半导体、生命健康、新能源新材料三大方向,培育众多“全球首个”“全球最大”“国内唯一”的重大成果,研究院大生态企业累计实现产值已超100亿元,其中2家企业实现上市。

根据研究院大生态“十四五”建设目标,至2025年,研究院高端科研及工程技术团队人才规模将达到300人,大生态累计转化100项复旦大学及复旦大学宁波研究院相关科技成果,累计引进和培育科技型企业1000家,实现产值超500亿,培育上市公司15家。

为更好地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院在深入推进宽禁带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研究所建设的同时,正筹备建设数智医疗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和新能源新材料研究所。其中,数智医疗与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将以“打造国内领先的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为目标,锚定“生物芯片、生物传感器、生物新材料”三大前沿研究领域,建设体外诊断仪器研发平台、生物新材料研发平台、智能康复设备研发平台、穿戴式健康产品研发平台等四大专业化的服务平台。

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长链条中,需要科学家实现“从0到1”的原始创新,需要专业运营团队完成“从10到100”的市场化运营,也需要地方研究院肩负起“从1到10”的关键衔接环节。宁波研究院用十年的光阴,正打造校地合作与产学研转化的“前湾兵法”。

打造集成电路细分产业集聚高地,培育强国之“芯”

今天(8月16日)上午,嘉善复旦研究院开园仪式上,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浙江分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嘉善基地、工信部重点产业人才基地、嘉善县集成电路协会揭牌,8位长三角地区微电子行业专家受聘为研究院专家委员,10家合作企业签约。

以“一流科研与产业化平台”为建设目标,研究院未来将打造集成电路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基地、高端产业孵化基地、高端人才汇聚高地、创新人才培养基地。

两年前,复旦大学与嘉善县签署共建协议,是需求上的“精准对接”。“复旦大学在集成电路领域的声望很高,自1958年‘中国半导体之母’、复旦大学老校长谢希德创办复旦半导体物理专业起,不断发展,积淀了深厚的研发基础。”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嘉善复旦研究院院长张卫介绍,集成电路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嘉善同上海青浦、江苏吴江共同构成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嘉善复旦研究院的成立将进一步助力嘉善打造环沪区域集成电路细分产业的集聚高地。

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特聘教授、嘉善复旦研究院副院长丁士进表示,复旦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集成电路技术研发的高校之一,拥有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长三角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等一批重大科研平台和创新中心。“可以说,从半导体材料、器件,到芯片设计和制造工艺,再到封装、测试和系统应用,每个环节的核心科学问题与关键技术挑战都有我们的人在研究。”

嘉善研究院于2021年12月正式成立。目前设有芯片设计与测试平台、器件与集成工艺平台。据丁士进介绍,这两大科研平台将分别负责集成电路的“设计”和“施工”,在为企业提供集成电路模块化系统应用高水平技术的同时,解决企业在设备、材料和零配件的工艺验证、电热力的仿真与结构设计、芯片封装和测试方面遇到的工程技术难题。据悉,嘉善当地有近百家集成电路关联企业,研究院已走访其中37家,与9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5家企业开展项目和技术合作。

在设立集成电路人才实训中心、培养高层次集成电路人才的基础上,嘉善复旦研究院立足长远,面向青少年积极打造集成电路知识科普基地。今年上半年,研究院联合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微电子学院、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举办8期面向青少年的《芯征程》集成电路科普讲座,每月举办新时代·芯城市·兴未来系列开放日活动,邀请嘉善当地高年级中学生来院学习集成电路知识,提升科学素养。

“现在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强国之‘芯’的种子,未来也许其中一些孩子会成为集成电路领域的参天大树”,丁士进说。

融入长三角、服务长三角,复旦大学还将继续以科技创新,驱动长三角区域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