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落实以教学为中心,有资源配置、质量监控、工作评价和教学事故处理等制度保障,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达到90%以上。
一、圆满完成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
2018年12月3日至6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通过实地考察对复旦大学的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审核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办学定位准确,人才培养目标清晰,教学中心地位保障有力,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度高。学校高度重视本科教育工作,把本科教育放在办学的基础地位,将一流本科教育摆在“双一流”建设的中心位置。学校推行的本科教育改革方向具有前瞻性,符合中国国情和复旦大学实际。同时,专家组也从2+X本科培养体系完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培养理念的全面落实、医学人才培养、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四方面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二、推动落实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
学校重视高水平师资在人才培养中的榜样引领作用,始终坚持将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第一责任,积极推动院士、名师、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2018~2019学年,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副教授人数比例以及教授、副教授开课的课程门数比例均超过四分之三,在国内高校居于前列。
“给新生的第一堂通识课”系列讲座开讲
三、深入开展教学督导工作,确保学校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得到严格执行和落实
2018~2019学年,学校教学督导组除开展常规随堂听课外,每学期组织开展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基本教学档案专项检查活动,从学术性和规范性两方面严把教学质量关。2019年,学校完成2018年教学为主型高级职务岗位评审,继续为在教学上有突出贡献和成绩的教师拓展晋升通道。
四、不断完善学生评教体系
学校启动评教系统升级项目,增加日常反馈功能,为学生提供评价教师和与教师交流的渠道。本科学生参加课程评教人次累计超过30万人次,基本覆盖全部课程。学校领导全部参与随堂听课,共计听课30课时,院系党政领导听课762课时,对于强化本科教学的中心地位,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优化学校资源配置
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和研究生培养质量,在关键领域、前沿新兴领域布局新的学科增长点。从2018年开始,学校可根据《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审核办法》和《关于高等学校开展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工作的意见》规定的程序,自行开展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工作,有利于我校完善学科布局、扬长补短、形成特色优势、推动学科内涵建设、开展高水平的研究生教育。学校已开始在一些关键领域、前沿新兴领域布局新的学科增长点,启动了“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申报程序;自主设置新增美学、财政学、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4个目录内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及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商务人工智能2个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对电子与通信工程、集成电路工程、软件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技术等11个领域的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进行了对应调整;针对口腔临床医学学术硕士授权点自我评估不合格,要求实行整改;改革学位评议制度,助力交叉学科发展。新增示范性微电子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智能科学工程与技术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涉及工研院、类脑研究院)4个学位分委员会。启动制订项目制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工作方案,通过建立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的招生准入标准、培养方案、学位授予标准及质量监督与保障机制,破除现有学科交叉融合及人才培养的体制性障碍,探索交叉学科设立、发展机制;结合国家工程博士教育布局改革,大力促进新工科发展。学校紧密结合国家近年加快工程博士教育改革的战略布局,通过积极争取招生名额,强化专业学位博士培养工作等方式,主动进行前瞻性布局。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及专业认证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工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对应调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2019年5月,我校获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3个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机械、资源与环境5个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同时,获批新增工程管理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自2020年起,我校将按照调整后的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进行招生、培养和学位授予。经过学位授权点自主审核与对应调整,截止2019年8月,我校共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7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43个(涵盖博士学位授权点数),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2个,形成了坚实的文社理工医五大人才培养的学科板块。
45.
学校语言文字管理和使用规范,师生普通话水平测试成绩达标。
我校在2019年第22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期间,围绕“普通话诵七十华诞、规范字书爱国情怀”的宣传主题,在学校各校区通过各种形式向全校师生广泛宣传国家推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政策法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我校继续办好学校语言文字内刊《雅言》,2019年编印第119-123期共5期,持续宣传国家语言文字法律法规、相关政策及语言文字知识,让全校师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规范用语用字的熏陶。
组织开展本科生自愿免费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工作。组织了部分三年级本科生参加国家普通话水平测试,其中98.3%的学生达到二级乙等及以上水平。
我校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等有关规定,对新进教师核验国家普通话水平证书,确保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46.
推进高水平高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含“双一流”高校建设、高水平地方高校建设、“高原”“高峰”学科建设等)。完善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机制,服务国家战略和上海城市发展。
一、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
梳理“双一流”学科建设组织架构,推进“双一流”管理体系的优化,明确“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责任和管理主体,提升“双一流”学科建设的科学决策、发展规划和项目管理能力,推进“双一流”学科建设任务的落地。
1.建立并完善“双一流”建设三级评估体系,包括学校重点项目绩效评估体系、院系学科个性化项目绩效评估体系、院系学科建设客观竞争力对标体系。三个体系相辅相成,紧密相扣,分级分层开展。同时,根据学校发展中的短板,对照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总体目标,对评估体系不断完善。在三级评估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以绩效为核心,建立“双一流”项目动态管理和跟踪评估机制,将跟踪评估贯穿双一流建设各个层面,注重建设成效,提升资源投入的有效性。开展“双一流”建设竞争力对标分析,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为奋斗目标,对自身发展效能开展科学评估,对发展方位进行准确定位,对阶段性目标举措进行谋篇布局。从学校和学科两个层面,基于全球视野开展全面对标分析和评估。
2.按照教育部要求,认真梳理学校2018年度“双一流”建设成效。编制《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对2018年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传承创新优秀文化、国际合作交流等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总结,对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并提出改进举措。《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2018年度进展报告》于2019年2月20日公布在学校信息公开网上,向社会公开。
3.按照教育部要求,学校认真组织“双一流”中期自评。以“双一流”重点发展项目为切入点,客观检视建设过程,积极总结建设成效,及时发现存在问题。根据自评结果,学校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通过全面加强党的领导,进一步完善了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通过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智库体系建设等进一步突显中国特色;复旦张江国际创新中心构建大平台、承担大项目、汇聚顶尖人才;率先实施深化医学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国内国际合作迈出新步伐,学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各校区定位进一步明确,基础条件不断改善,为构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育人、文化重镇注入新活力。
4.启动各类人文社科“双一流”项目2019-2020年建设。(1)启动部委基地项目、期刊质量提升计划项目2019-2020年度建设,以成果为导向明确建设内容和实施计划。(2)组织申报青年融合创新团队项目,支持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以团队形式开展跨学科融合研究,形成优秀人才集群效应,积极适应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要求。(3)组织申报第四批传世之作学术精品研究项目。
二、扎实推进高峰学科建设,提升统筹协调能力。
扎实推进高峰学科建设,提升统筹协调能力。政治学、中国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理论经济学、哲学、中国史、数学、基础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中西医结合、物理学、化学、电子科学与计算机等13个高峰学科积极开展第二阶段建设,做好年度计划、预算安排、年度建设成效总结等工作,强化目标导向的绩效评价,完成学科发展情况分析。
三、多项领域取得重大科技成果。
1.对接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在各领域产出重大科技成果。
1)2019年,我校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Cell》《Nature》《Science》以通讯作者单位发表文章16篇(其中以复旦大学为第一单位8篇),在《The New England and Journal of Medicine》发表文章1篇(复旦大学为第一单位)。通过国家奖复评自然科学奖二等奖3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创历史最好记录。通过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复评青年科学奖1人,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全校进入上海市奖复评的有1个进步特等,3个自然一等,1个发明一等,3个进步一等,2个杰青奖。
2)成功研发新一代自主知识产权亿门级FPGA产品。该产品采用全新架构,内含丰富的各类可编程资源,接口速率高达13Gbps。该产品的成功研制填补了国内亿门级FPGA空白,走出了我国核心高端FPGA完全依赖进口的窘境,标志着国内FPGA研制水平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阶段。
3)基于半浮栅晶体管技术的新型高速DRAM芯片研发项目通过教育部上报国家列入两年攻关计划(教育部唯一一个项目)。目前项目进展顺利,设计优化了半浮栅器件结构,并完成了在武汉新芯55nm工艺平台上的流片,测试结果验证了设计的多种器件结构都有很好的存储窗口。
4)利用二维原子晶体材料的特性,提出了一种由单晶体管实现逻辑运算功能的新原理器件,为存算一体突破现有架构的限制奠定了物理基础,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Nanotechnology上。
5)两项脑与类脑基础研究重大成果连续登上国际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期刊。《吸烟脑连接减弱与饮酒脑连接增强》在生物医学领域权威期刊eLife上发表;《与精神分裂症风险关联的非同义突变位点与大脑壳核体积相关:一项全脑体素-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发表于精神分裂症顶级杂志《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卷》;颠覆性地提出了步态集合理论和算法,比现有步态识别领域已知的、同样采用单个模型的最好性能还高出3个百分点,识别精度达到95%,成果在人工智能顶级会议AAAI 2019上发表并进行口头报告。2019年至今,在国际生物医学领域顶级期刊上以“脑科学前沿科学中心”署名发表SCI文章36篇。
6)自主研发影像学指标辅助急性缺血性卒中诊疗决策智能软件F-STROKE,达到国际权威RAPID影像学分析软件的技术效果,已在解放军总医院、中山医院、长海医院等四十余家高端医疗机构安装使用;服务上海重大民生领域,与国家电网合作研发智能电网系列机器人,故障判断与类型类准确率达到95%,13类设备异常状态检测准确率达到90%;与上汽合作研发智能物流规划管理系统,人工调度总里程下降6%,车辆数量下降11.9%,调度所需时间减少99%。
7)金力院士团队在语言表型方面的重要研究成果《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发表于Nature 杂志;鲁伯埙、丁澦、费义艳团队合作研发亨廷顿病潜在新药,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主刊;公共卫生学院阚海东教授团队完成了首个大气颗粒物污染与居民死亡关系的全球研究,为世界卫生组织修订空气质量标准提供了依据,成果发表于NEJM杂志。
2.文科领域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好课题成果的转化工作。
第五届郭沫若奖喜获佳绩。我校《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著名古文字学家、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裘锡圭教授主编)、《中国历史自然地理》(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邹逸麟教授、张修桂教授主编,满志敏、韩昭庆教授参与编写)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二等奖。本次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共评出一等奖1部、二等奖6部、三等奖12部和提名奖23部。
四、推进产学研合作与成果转化。
1.推进产学研合作机构建设,取得重大成果。
2019年,我校新建校企联合实验室5家(复旦-极链智能视频技术联合研究中心、复旦-建行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联合实验室、复旦-上海精测半导体联合实验室、复旦-国药生命健康联合研究中心、复旦-上海医药联合技术中心),合同金额5400万元;新建地方研究机构5家(阜阳复旦电子信息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复旦大学义乌研究院、中山复旦联合创新中心、东台复旦滨海湿地保护联合创新中心、章丘复旦联合创新中心),续签1家(复旦大学泰州健康科学研究院);积极开展与大院大所的合作,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中国气象局、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共建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签署《复旦大学与上海市大数据中心合作协议》;牵头举办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脑智能与群智智能主题论坛、2019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国际会议复旦主题论坛。
复旦大学与临港共建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 打造科研产业化基地 10项目首批落地
廿届工博会召开,复旦大学荣获双奖。其中,复旦大学荣获高校展区“优秀组织奖”,邬小玫教授课题组的“体外自动除颤器”荣获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
2019年,全校(不含附属医院,截止11月28日)共提出专利申请627件,其中发明专利580件,实用新型47件。共获得授权专利319件,其中发明专利279件,实用新型39件,外观设计1件;完成37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共签订成果转化合同23个,立项金额约1.05亿元,成果转化项目到款2361.3万元。
复旦大学科研成果亮相第20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
2.文科领域内加强课题过程管理和质量管理,做好课题成果的转化工作。先后完成了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年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各类项目、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以及其他各类项目年度中期检查工作共226项。继续做好各类重大项目的开题组织工作、清理工作和项目结项管理工作,其中5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结项为优秀,1项获准免于鉴定。
五、汇聚培养一流人才,加速引进全球顶尖人才。
引进中科院微电子所刘明院士加盟复旦大学,担任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执行主任。刘明院士长期从事半导体存储器和集成电路的微纳加工等方面的研究,将带领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和相关集成电路创新平台实现跨越式发展。
已经引进牛津大学Edmund Rolls教授。Edmund T. Rolls教授主要从事计算神经科学和功能神经成像方面的研究,他的加入将为脑影像和神经科学研究带来新的重要的突破点。
组织完成各类人才项目申报工作。组织申报2019年浦江人才项目,我校共有16项获得资助。组织申报了2019年曙光计划、晨光计划、阳光计划的项目申报,其中3项入选曙光计划,5项入选阳光计划。
六、做实全校智库统筹工作,服务国家和上海发展。
全校智库“统一”建设工作。作为全校智库管理机构,发展研究院在学校层面推动智库的8个“统一”,包括:(1)统一的复旦智库标识系统,设计统一的智库标识系统,在智库产品上统一标注“复旦智库”文字和logo;(2)统一的复旦智库报告系列,结合研究领域,形成多个互有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报告体系,2019年5月至今,研究院累计发布《复旦智库报告》10本,包括世界系列、中国系列、上海系列、未来系列四大版块;(3) 统一的内部专报汇总机制,与校办一起每半年统计一次全校专报报送及采纳情况,形成《复旦大学决策咨询工作简报》;(4)统一的智库对外宣传平台,主动对接宣传部,在复旦大学新主页“科学研究”目录下加入“智库平台”选项,页面上显示复旦智库的历史、定位、体系等相关内容,并可直接链接到复旦4家校级智库、上海高校智库及人文交流中心网站;(5)统一的智库成果转化平台。各智库支持和参与上海论坛、中国大学智库论坛、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论坛、科技创新论坛建设,把这些论坛作为复旦智库成果最佳发布平台;(6)统一的国际智库合作网络。截止2019年11月底,研究院共与19个国家的35所国际知名智库/机构组织签署MoU合作谅解备忘录,与43个国家或地区的90多所国际知名智库或机构组织建立联系;(7)统一的智库数据支撑与汇总体系,成功申报上海教育科研领域(人文社科)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图书馆团队、文科处以及人口智库将尽快人文社科数据基础平台建设方案;(8)统一的智库成果与学科对接安排。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服务上海发展。(1)对接上海市委办公厅与上海市教卫党委,维护主渠道,为市教卫党委与市委办公厅输送了一大批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成果。(2)推动上海高校智库同城协同。发展研究院不仅建立起信息报送双向流动机制,将“约稿点菜”(由上至下)和“主动建言”(由下及上)结合起来,还通过“旋转门”机制助力人才交流,有计划地推荐高校智库研究人员到政府部门挂职锻炼。(3)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通过推动成立长三角高校智库联盟,促进国内智库网络拓展。
完成2018年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的结项工作和2019年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立项工作。2019年我校获得上海市智库内涵建设项目14项,获得项目数和经费数为上海市第一。完成今年我校的6个上海市智库的阶段性检查。完成了2020年的上海市智库内涵建设计划的申报工作。完成2020年度智库内涵建设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
抗击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波澜壮阔、气壮山河、可歌可泣,影响国内外大局,甚至影响百年变局的进程。在抗疫斗争中,复旦人闻令而动、挺身而出。上万师生党员勇当先锋、争作表率,让党旗高高飘扬在战“疫”一线。
“经济金融学科能为抗击疫情做点什么?”自从2020年1月22日,复旦大学召开第一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专题会议起,复旦大学泛海国际金融学院党组织书记、经济学院党委书记、《经济战“疫”》主编陈诗一教授就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是学校自上而下的发问和殷殷期盼,也收到了学院教授、学者自下而上的回答和灼灼热情。” 今年6月,国内首部聚焦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智库成果——《经济战“疫”: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与对策》在作者们争分夺秒的奋笔疾书中应运而生,第一时间为复工复产复市建议,为加强公共管理和应急体系制度建设、完善特大型城市治理建言。
此外,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也公开发布四份《复旦智库报告》,包括“世界系列”的《共识与分歧:美国各界对华科技政策态势与评估》《傲慢与偏见: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境外舆情分析》和“中国系列”的《独立寒秋:“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经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社会治理》。此份智库报告分别从科技、舆情、经济、社会等角度,聚焦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疫后经济发展和社会修复面临的挑战,提出应对之策。
新冠肺炎疫情自爆发以来,一直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此背景下,疫情不仅考验着世界各国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也考验着全球媒体的信息发布与应对能力。复旦发展研究院团队梳理自2020年1月以来三十多个国家相关媒体共计三百余篇涉华疫情报道,编撰成本报告。报告也呈现了今年初中国经济遭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以来在不同阶段、不同领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变化和趋势,并对后疫情时代我国经济走势做出研判,同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在复旦发展研究院的牵头组织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充分发挥学科交叉优势,从应急管理、网络治理、社会心态、心理疏导、社工支持、基层参与、传媒管理、养老服务等多个视角,深度剖析疫情防控过程中暴露的社会治理困境,综合研讨“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修复措施与中长期社会治理策略,并形成研究报告,对后疫情使其的社会治理建言献策,具有重要价值。
七、平台建设
成立国家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创新平台,项目总投资4.7亿元,为首批入选高校中投资额最高。平台主要解决我国集成电路发展中的关键“卡脖子”难题,深入研发新一代节点集成电路共性技术,着力推进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在产教融合攻克关键技术的实际过程中培养我国集成电路的领军人才和产业急需的创新型复合人才。
成立新一代集成电路技术集成攻关大平台,教育部每年支持经费5千万。平台重点开展基于半浮栅器件的新型DRAM芯片技术、FPGA芯片、EDA工具,以及面向3-5nm集成电路工艺的纳米线环栅器件(GAA)、二维原子晶体器件等核心技术攻关工作,为解决国家面临的卡脖子问题做重大贡献。
以集成电路科技创新与产业应用为导向,以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为支点,力争在全国高校率先试点建设“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
2019年,我校获批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其中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家在放射与治疗临床专科介入治疗技术领域获批的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新建9个省部级平台基地(教育部上海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上海市超精密运动控制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人工智能医疗辅助器具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放射与治疗(介入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神经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市病理诊断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长江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上海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另有2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正在报批中;新建1个校内实体化运行科研机构(脑科学转化研究院);推动2个校内实体化运行科研机构脱筹正式运行(代谢与整合生物学研究院、复杂体系多尺度研究院);注册成立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推进上海大数据试验场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立项;推动上海人工智能算法研究院正式揭牌。2019年,我校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经费达1.98亿元。
以“脑与类脑智能基础应用转化研究”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为契机,建设张江脑影像中心,2019年5月,脑影像中心投入试运行。7月揭牌成立。目前,临床科研双模7T、顶级科研型3.0T(世界第四台)磁共振系统设备已进场安装,3.0T磁共振正式开始人脑扫描,开展了结构、功能、波谱等多模态成像。
搭建世界上最大的多疾病、多模态脑科学数据库,已完成全维度脑库干库五个重大脑疾病队列的数据规范和流程标准设定,进入数据采集阶段。
与悉尼大学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签署复旦大学-悉尼大学校际协议,两校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脑与智能科学联盟”,致力于将认知神经科学和脑疾病研究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开展国际引领性研究;与剑桥大学在认知神经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开展务实合作,签订校际合作谅解备忘录。举办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类脑主题论坛、上海论坛分论坛、上海-剑桥认知神经科学论坛、上海市数据神经科学研讨会等大型国际学术会议。
带动上海精准医学领域的综合研究实力,根据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稳步推动“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建设:2019年5月,经专家研讨同意“系统生物学研究设施”优先立项,该设施核心模块之一的“环境模拟舱关键技术预研”获得上海市张江专项资金重大项目支持,总投资金额2852万元,设施将与张江科创中心同步辐射光源、软X射线、硬X射线等大设施形成集群效应,为转化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等设施提供基础研究数据支撑,为中国组织发起“人类表型组计划”奠定坚实的基础。
持续推进上海市级科技重大专项“国际人类表型组计划(一期)”,已初步建成全球首个跨尺度、多维度的人类表型组精密测量平台:国际领先的分子表型蛋白质组平台和国际一流的分子表型代谢组平台已正式运行,为表型组学的应用示范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撑;国际一流的功能表型测量平台正开展设备调试工作;国内领先的组学质量控制参比实验室正在建设,将于2020年正式运行。
新型研发机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注册成立。作为发起人类表型组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协调机构,上海国际人类表型组研究院于2019年9月经上海市民政局批复成立。该研究院将探索实施新型研发机构体制,为上海科创中心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项目5个课题结题验收会在上海召开
附属中山医院获批国家放射与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第四批国家临床医学中心),打造临床医学和转化研究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并联合各级医疗机构建设协同创新网络,覆盖全国主要地区。
推进成立一批部市研究基地。(1)推进建设成立2个国家部委级研究基地,其中,“中国梦研究中心”由我校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合成立,双方围绕“中国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无障碍环境研究基地”由我校与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共建,凝练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国方案,建设开放共享的新型智库,在社会服务方面做出复旦贡献。(2)成立9家上海市研究平台和地方政府合作基地,包括:海市教育委员会和上海市文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在我校设立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中国古陶瓷工艺研究工作室)和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潘公凯中国绘画理论工作室);上海市机关事务管理局与我校共建“机关事务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我校设立“上海市党内法规研究中心”;上海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教育评估院授予我校“首批上海市语言文字推广基地”;由我校牵头的“上海市教育科研领域(人文社科)大数据联合创新实验室”获得上海市经济与信息化委员会立项。我校还积极拓展与地方政府的合作共建,与上海市青浦区人民政府签署“联合推进江南文化研究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成立江南文化研究院,把推进江南文化研究作为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与云南省德宏州人民政府共建“一带一路”南亚东南亚区域发展研究中心,以“一带一路”和全球治理研究为切入点,结合德宏州实际需求,贡献复旦智慧;与杨浦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签署三方战略合作备忘录,建设浦江资本市场实训基地,支持杨浦区和上海科创板建设。
推动建设一批校级跨学科实体研究机构。(1)进一步落实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的实体化建设,明确了研究院理事会、行政领导班子及学术委员会。研究院积极发挥平台、导向和引领作用,突出交叉融合集成的理念,重视跨学科整合和协同研究,努力建构所在领域国内外的引领性集群优势。(2)进一步推进全球公共政策研究院建设,今年4月,复旦LSE全球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挂牌成立,研究院与中心一体两翼,协同发展,全面取得预期的发展效果,已开设两个学位项目,各项科研活动有序开展。(3)推动现代语言学研究院的实质性建设工作,组建研究院人才工作小组,确定研究院的学科建设内容,启动语音实验室具体建设工作,青年研究员张梦瀚博士作为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于《自然》(Nature),这是中国语言学研究领域首次在《自然》杂志发表科研成果,也是我校融合创新学科平台综合优势的初现。(4)成立全球传播全媒体研究院,围绕国家全球传播、新媒体战略和人工智能研究等提供智力引擎和战略引领,为上海全球卓越城市建设提供战略咨询服务,为上海媒体深度融合转型提供高质量的智力支撑,已启动义务国家级县级融媒体研究平台,一带一路传媒研究与培训中心项目,完成了对研究方向的细化和论证,确立了组织架构和人员安排。(5)推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的实体化建设,基地充分发挥文理工交叉融合优势,力争在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方面打造复旦品牌,积极争取外部资源。(6)成立复旦大学文物保护保护创新研究院,落实上海市文教结合三年行动计划项目要求。(7)持续推进江南研究院建设工作。江南研究院的建设是落实我校与青浦区战略合作的重要环节,是以文化建设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目前正在加强规划整合,推进江南史一流学科建设,推进学术组织和校地联动。
各级各类基地平台争取资源能力稳步提升。各级各类基地平台全年累计争取经费3614.533万元,具体包括:国家高端智库中国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政策法规司教育立法基地、高校“立德树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等。
支撑材料:
用价值之“道“点亮知识之”学“能力之”术“——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总结.pdf
《中国历史自然地理》《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荣获第五届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点专项“中国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项目5个课题结题验收会在上海召开
肺病专家杨玉山献出抗疫“秘籍”携手新全球化智库国际抗疫科技合作平台
复旦大学出版国内首部聚焦新冠肺炎疫情的经济智库成果《经济战“疫”》
创新中国 | 聚焦新冠疫情和疫后修复,四份《复旦智库报告》发布
复旦智库思享汇 :“后疫情时代”的社会修复措施与中长期社会治理策略
复旦智库 | 平等与自由的最佳平衡如何寻找:从疫情中的歧视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