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开展文明班级创建和诚信教育。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学风考风良好。

一、开展文明班级创建

2021年,组织研发“提高网络文明素养 提升网络安全意识”主题班会课件,打造示范课,组织集体备课,实现本科生教育全覆盖。从理想信念教育与积极心理学两个维度出发,研发主题班会课件,实现新生全覆盖。深入开展校风学风建设,开展校风学风建设专题调研。

2022年校园封闭管理期间,积极做好疫情防控线上宣传倡议。围绕诚信校园倡议、守护平安复旦、自律者强自强者胜、校园清零行动、防疫平安签,发布5期倡议海报,累计阅读量13836人。

二、开展资助诚信教育

学校以教育部通知精神为指导,每年组织开展研究生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从学校、院系、指导老师三个层面深入学生,以资助工作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激励学生勇担时代重任,为社会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1. 校企联动,普及政策

2021511日,学校联合中国银行杨浦支行举办了2021届研究生还款及诚信教育宣讲会。负责老师对我校2021届研究生还款工作进行了布置与安排,对还款方式和时间节点进行了讲解和介绍。还开展了诚信教育及还款工作的线上宣传,在我校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网站上发布相关宣传材料及政策文件,帮助学生及时完成相关工作。

2. 院系协助,确保落实

在统筹安排的基础之上,要求各院系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开展具体的学生资助诚信教育活动,落实诚信教育及2021届、2022届研究生还款工作。在每年5月、6月期间,各院系以通知精神和相关政策文件为指导,在线上、线下开展了多种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配合毕业研究生还款工作的组织和开展,确保每年还款工作的按时完成。在校保卫处的协助下,我校各学生生活园区组织了预防校园贷和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活动,帮助学生提高警惕,培养防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信用习惯。

3. 指导教师,对点帮扶

定期在管理系统中查询各院系应还款学生的还款办理进度,及时向院系研工组反馈相关情况。院系研工组长及辅导员与相关进行对点联系,了解具体情况,督促学生尽快办理还款手续,提交相关材料,并对有疑问和困难的学生给与详细的解答与帮助。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在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中,进行潜移默化的道德素质培养与诚信教育,有效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诚信意识。

在多方努力下,我校研究生资助诚信教育成效显著。2021年及2022年,我校研究生共计1019人次应办理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手续,在研工部和院系的共同指导下所有学生均已完成了相应手续的办理。

三、学风建设有计划、有措施,学风考风良好

1. 加强学术道德建设

一是举办相辉学术文化节,活动具有初心、繁星、沃土、基石、院系特色系列活动、毕业生专题、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专题讲座等多主题、多学科、多维度设计,分别聚焦于科研报国志向树立、多学科交叉融合,课题组文化内涵建设,科研安全与学风教育。第一届相辉学术文化节共有全校25个院系研究院的33个课题组积极参与八个一项目建设,第二届吸引全校23家院系和4家社团申报立项多样化活动,形成校、院、组、生四级联动育学风态势,弘扬优良学风,营造创新氛围,拓宽知识边界,提升科研能力。二是在全校范围内征集并讲好科学家精神故事。已征集18科学家精神故事,并已在公众号复小研进行推送宣传。弘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鼓励青年肩负起历史赋予的科技创新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学校、区域和国家发展的进程中去。同时,动员组织“爱国创新、自立自强——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勇做科技强国逐梦人”长三角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论坛校内选拔,鼓励广大研究生、导学团队、研究生辅导员及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投入学风建设的讨论和研究,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三是举办相辉·繁星交叉学科论坛,举办以“AI&I:人工智能与人类文明的双向奔赴为主题的交叉学科论坛,邀请学术科研、项目开发、产业应用等不同领域嘉宾,进行主旨报告,从ChatGPT诞生和应用本身延伸至自然语言处理与模型创造等,圆桌讨论议题涵盖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创新等,百余名师生参与讨论,促进关于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的产学研交叉融合。

2. 树立先进导学典型。

一是开展“学术之星”评选、“我的学术我来讲”科普短视频展播,在全校范围内发掘各学科领域内勇攀科学高峰的研究生学术科研先进典型,鼓励更多复旦研究生练就真才实学。二是模范人物优秀经验分享,开展“青年新知”学术学风建设系列活动,包括大师对话、青年底色、师生互动·前沿讲堂等,大力挖掘身边的模范人物和先进事迹,激励广大师生崇尚先进、学习先进,激发全校师生家国命运紧密相连的情感共鸣。三是发挥导学团队的育人功能,发挥导学关系榜样力量,培养良好学风。开展第十届“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导师” 评选和2023年度复旦大学十佳“三好”研究生导学团队展评会”,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展现我校研究生导师教书育人先进事迹,营造尊师重教氛围,同时发挥好导师铸魂育人作用。

3. 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一是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讲座。思想建设方面,2023年通过举办“相辉讲堂”之四个自信系列讲座16余场,辐射全校师生,努力实现以思政教育为导向,突显价值引领作用。科研技能培养方面,开展“旦博卿云汇”6场,邀请32位好导师候选人进行“第一个复旦建设”、“把文章写在中国大地上”、“复旦学脉与师道传承”主题讲座32场,通过为广大研究生搭建与名师大家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拓宽研究生学术视野,提升学术能力。二是开展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筹办“百年追梦”复旦大学博士生论坛,2021年至今,每年支持各院系研究生会承办博士生论坛或博士生工作坊近60场,涵盖文、社、理、工、医各学科,博士生论坛系列活动立足学科发展前沿,聚焦研究生学术发展需求,为广大研究生搭建学科交融、思想碰撞的交流平台。三是形成学术长效推介活动。自创办以来,“小研学术·一周讲座信息总览”专栏已持续推出78期,打造便捷、全面的讲座信息渠道,为我校研究生提供学术信息发布服务。

相辉讲堂

45

加强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强化育人内容供给和载体创新、技术支撑。开展网络思想文化建设和网络文明素养教育。

一、全面增强网络育人要素能级

1. 建强用活网络育人平台阵地。一是推动形成多元立体的网络育人平台群。加强复旦大学微信公众号、官方主页等校级旗舰型网络育人平台示范建设,官方中文主页、英文主页、新闻文化网全新改版上线。推进复旦卿云歌”“复旦研究生”“复旦医学生”“团团在复旦等综合网络育人平台建设,以及复旦青年研究”” “复旦百晓生” “复旦微茶厅”“复旦大学博士生医疗服务团”“复旦大学团委艺术团等专项网络育人平台建设。加强各园区、书院和院所平台/附属医院微信公众号的作用,形成新媒体矩阵,发挥联动效应。扶持一批师生个人网络育人平台。二是密切关注媒介形态变化,及时在社会影响力大、学生喜爱的新兴网络平台开设账号,开展网上主题教育活动。学校新开设学习强国号、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教育号等政务新媒体号,新开设官方英文微信号,在央视频、B 站、快手、抖音、腾讯微视等平台开设视频新媒体号。三是加强易班建设。学校与易班合作建设上海市高校大学生理论宣讲课程和易班精品——微党课,着力打造青春告白祖国,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微党课。现已推出27部精品课程,近23万人线上报名学习,已获得1.8万人点赞。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教育部《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云答题、2021年易班优课大学生党史学习知识竞赛;每年承办上海市教委主办的上海市辅导员年度人物评选,依托易班平台开展网络投票,营造良好氛围。为了从组织机制上加强党对网络工作的引领,把好网络阵地关,学校采取多部门参与、专兼职结合、党政合一的模式,设立党委网信办,网信办挂靠党委宣传部,统筹协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加强阵地建设。

2. 繁荣多层次网络育人产品供给。一是重视对网络文化产品选题策划、内容生产、编辑美化、技术辅助、审核发送等全流程的指导与管理。二是积极培育正能量、高质量、大流量的名站名栏和精品项目。2022学年,复旦微信发布稿件820篇,阅读量1176万,疫情期,微信发稿352篇,总阅读量729万次,推出“师生有所呼,学校必有应”“特殊时期,特殊担当”“特别有爱”“同心抗疫,共担风雨”“答记者问”“警示案例”“就业季”等23个专栏。党的二十大召开前后,推出“见证十年”“擘画新蓝图”等栏目,传播“小而温暖、大而振奋”的复旦好声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复旦微博更新2532余条,总阅读量2.6亿;视频新媒体平台发布视频769条,播放量1亿,其中超过10万的95条,超过100万的10条,粉丝数263万,直播50多场,播放量超过60万,其中疫情期间制作视频75条,播放量超过2656.3万,作品《抗疫手势舞》全网播放量超过236.2万。中文主页更新封面新闻102条,更新新闻2152篇。新闻网官方英文微信发布稿件152篇;英文主页编译、更新稿件324篇,通过中英文文字、视频联动报道,推出以诺贝尔奖得主莱维特、IMAGEN之父冈特为代表的国际传播作品。“学习强国”学习平台复旦大学“强国号”发布稿件1000条;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复旦大学“教育号”发布各类稿件1324条。2022学年,校刊出版32期。202211月获教育部部长怀进鹏批示表扬。   

3. 提升网络育人技术水平。一是学校宣传、教学、学工部门敏锐把握教育领域相关的网络技术前沿,及时运用新技术新手段开展网络育人工作。提高网络育人的平台搭建能力、程序研发能力,灵活运用 APP、小程序、小游戏、H5Vlog 等最新手段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升技术能级增强育人效果。二是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效明显,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在教学服务方面,已建成面向校内师生的eLearning网络教学平台,目前已支持超过2300门网络课程在线运行,可同时承载400门课程和15000人在线并发、交互访问。针对疫情期间停课不停学的需求,联合多个第三方平台探索主平台+主备互补的在线教学模式,协助制定了“1+N”在线教学指导原则。针对进一步拓宽复旦大学优秀人才的本研贯通培养渠道、构建优秀科研人才一体化培养的有机体系的需求,通过系统架构优化、基础设施升级、底层数据共享的方式打通了本科生与研究生教务系统,实现了本研贯通课程互选。公共服务方面,围绕校园信息化应用需求,已建成自有光缆并接入四校区和附属医院,实现多校区网络高速互联。针对师生用户对高速率、低延迟网络的需求,校园网络出口带宽从5.5 Gbps提升至20Gbps。疫情期间,为满足激增的在线教学需求,还临时扩容至30Gbps。此外,为满足师生随时随地的用网需求,在教学科研区域实现5GHz无线网络全覆盖。三是学校数字治理显著增强。以数据驱动一网通办为契机,构建信息化应用与管理服务体系,共建成80个业务系统、253一网通办事项,基本覆盖学校主要职能部处、二级院系和附属单位,逐步形成校园事务网上办理机制,基本实现管理过程透明、留痕。

2022年毕业季,学校为本科毕业生开发云上游园会”H5,有效参与人数超过7000人。卿云歌平台策划发布东区 “虚拟通道短视频,浏览量达到22.7万,被央视、教育部官微转载报道。住楼辅导员代表、党员服务队队长接受人民日报视频号专访,介绍准封闭管理期间在校师生生活和志愿服务,展现抗疫决心信心。

4. 培育立体化网络育人队伍。一是积极营造氛围,推动全校教职工转变观念,形成教职工全体参与、教育培养环节全方位融入、网络育人要素全面升级的网络育人新思路。二是推动形成全员育人骨干示范名师引领学生参与的立体化网络育人队伍。推动全体教职工和医务工作者形成主动运用互联网手段开展育人工作的意识,增强网络育人能力。明显提升思政工作队伍、党务工作队伍熟练运用互联网开展工作的专业本领。结合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建设,培育网络育人名师。加强网络技术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自身主体作用,强化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重视激发学生骨干、学生组织的朋辈教育功能,探索学生网络达人积极服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激励机制。面向全校教师、思政队伍、党政管理人员、学生骨干,分层分类开展网络育人入职培训、专题培训、骨干培训。将网络育人内容融入各类干部培训、教职工培训。三是依托学校融媒体中心,打造一支擅长新闻策划、文稿采写、摄影摄像、视觉设计、新媒体编辑、音视频剪辑的专业团队,各部门、各院系不断挖掘培育擅长网络文化建设的专业技术队伍。四是依托学生工作部门、青年研究中心,组建网络评论员、学生研究员、研究助理、学生调研员等多级队伍,聚焦校园热点话题,及时抓取、分析、监测学生思想动态,引导舆论的正确方向。

5. 持续提升学生网络素养。定期开展国家网络安全、网络法制、网络文明、网络礼仪宣传教育,将相关教育内容纳入主题教育。编写共护校园网络安全,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主题班会课件素材。围绕提升网络文明素养举办示范班会课,党团班级联动,在全体本科生班全覆盖开展学习教育,引导学生以文明健康方式使用网络,遵守网络行为法律法规,文明互动、理性表达,履行相关法律义务。引导学生合理规划用网时间,养成文明网络生活方式。引导学生增强底线红线意识,提高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网上违法和不良信息内容。

二、加快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学生网络思政教育体系

1. 网络育人联盟带动整体发展。一是已经布局形成学校部门院系师生多级联动的校园网络文化平台矩阵。学校以融媒体中心为核心,以复旦官方微信公众号为龙头,集合党委各部门官方微信号已经形成大矩阵,做到对重大事件多角度多层次立体交叉全覆盖。同时依托网络文化建设项目,支持校内相关部门建好微信平台小方阵。二是持续凝聚校内网络育人力量,引导网络文化走向。依托学工部青年研究中心,重点关注校内部门、院系、师生微信公众号478个,持续发布公众号、热文影响力排行榜, 发布315期,突出正面导向。三是创新开展复旦大学网络育人联盟建设,汇聚校内外更多力量参与网络育人工作。已吸纳联盟成员156个,包括网络育人团队、学生组织、师生个人、实践基地,涵盖微信公众号、微博、B站、抖音等多个平台,本科生辅导员工作室(网络育人专项)6个,聚焦学生思政工作,形成联盟申请准入、考核评价、权利义务、培育扶持机制,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汇聚校内外更多力量参与网络育人工作。加强联盟成员单位的沟通联络、培养培训,推动各网络育人平台互通互联,共建共享,在关键时刻、重要节点,实现合力育人、合唱发声,进一步引导校园网络发展的正确方向。每年面向联盟成员开展5-6场网络素养专题培训,在本科生辅导员中探索培育BUP主,扩大教育阵地,探索教育新方法。

2. 互联网+”支撑思政课程改革。由学校牵头建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共享课程,在课堂教学与网络课堂的有机融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结合上做出了重要探索。通过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有机结合,建设混合式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加强见面互动,打造了集选课、测验、即时跟踪学习进度、班级管理、师生互动于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一是实现名师共享,使选课学生线上线下都有机会与名师零距离接触;二是反转课堂自主学习,学生可以自主安排时间学习视频课程;三是学生深度参与,通过课程组织形式的变革,学生在自我探究式、小组协作式学习过程中对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查找资料、总结提炼等的学习能力也获得提升;四是为学生解疑释惑,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2016年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视察复旦期间,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混合式课程给与高度评价。开课4年以来,累计选课校次达185所,选课学生近30万。

3. 望道新传媒奖引领正确方向。一是每年举办校园网络文化节,已成功举办4届,以评选促进建设、汇聚力量,对推动学校网络文化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二是学校每年开展校园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年度校园自媒体评选活动,遴选出一批优秀的优秀网络文化作品和自媒体。2022年,与宣传部合作推动第二届望道新传媒奖校园网络文化作品评选,申报数量为第一届的两倍。三是根据学校网络育人三年行动计划,结合陈望道老校长翻译《共产党宣言》中文首译本问世100周年,举办首届望道新传媒奖评选。通过设立多维度网络育人奖项,充分调动机关、院系、教师、学生等多元主体参与网络育人,全面引领校园网络文化正确发展方向,牢固树立正向积极的价值观、人才培养观,推动形成健康、繁荣的校园网络育人生态。目前已启动第二届望道新传媒奖评选工作。

4. 智能思政推进前沿探索。加强对前沿技术的探索,运用人工智能等新手段开展育人工作。一是探索机器人助理辅导员项目。通过引入机器人助理辅导员概念,推动整个育人队伍育人思维的转变,推动思政工作的智能化转型,前沿化探索,升级思政队伍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机器人助理辅导员使用方向包括部门日常接待、书院参观讲解、辅助管理服务、辅助心理疏导等。二是聚焦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启动智慧书院APP建设。从师生用户体验出发,与书院导师信息系统有序衔接,全方位、多角度反映书院教育及学生发展,打造具有实录性、便捷性、交互性、发展性的信息平台。三是探索互联网+”党建转型创新。在复旦大学115周年校庆之际,复旦·1925”数字党建平台正式上线。为基层党支部提供网上教育和管理阵地,为每名党员提供网上学习和服务窗口。四是启动数字化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加强数据集成,形成学生校园行为大数据画像,探索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教育管理服务、预判预警、阵地管理。发挥复旦多学科优势,做好5G时代的学生思政工作,以科技智能化提高思政精准化水平。

三、趁势而为,推动学生思政工作转型创新

抗疫战为学校提供了全网络环境+零物理空间的宝贵试验场,学工部门和各院系加紧对新形势下有效开展网络思政工作的创新探索。校党委研究印发《关于在学生思政教育中加强和改进网络育人工作的实施意见》及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增强网络育人要素能级,加快探索构建具有复旦特色的网络育人体系,科学建立网络育人工作机制。

1. 网上党团引领不断线。疫情期间成立了7个在鄂学生临时党支部,及时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团结起在鄂的231名本研学生党员,带领大家积极支持防控工作,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组建鹅旦梦帮扶志愿服务队,1373名志愿者面向湖北及周边地区青少年、儿童开展结对志愿帮扶,通过一对一的线上辅导,帮助受疫情影响的青少年更好地完成课业学习目标,助力成长成才,共对接有需求的家庭775户,其中湖北地区341户。

2. 拓展主题教育活动新形式。一是迅速拓展网上主题教育新阵地。在B站、抖音等学生喜爱的新媒体平台开设直播间,组织线上光华论坛、疫情防控系列云团课青春云接力,加油战新冠医路奋斗者抗击疫情主题直播等主题活动。筹建博士生讲师团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学习、党史学习等主题B站系列课程。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拍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系列微党课,在学习强国等平台点播量超过20万次,博士生讲师团拍摄《研读新时代》系列微视频,在学习强国单集点播量超过200万次。举办《校庆特辑复旦师生抗疫故事云分享》《第20青年复旦学校学员泡泡云上分享会》《准封闭管理期间,大咖陪你过周末》等线上讲座及分享活动,累计直播时长超过35小时,累计收看人数超过2万。构建现场和云端同步工作空间,做好政策传达、党建引领、榜样示范、科普宣传等工作。二是打破物理空间限制,充分拓展三全育人资源,邀请湖北、上海的战疫医生、教师、校友走进直播间;邀请身处祖国各地的00一代本科生分享自己的战疫故事;面向建党百年,组织国庆视听盛宴大联播,内容涵盖研究生原创话剧、音乐会和七一勋章讲党史等;开辟党史艺术思政线上展演,初心依旧新年音乐会、echo致敬辉煌音乐会观看研究生近万人。三是探索新颖活泼的网络主题教育新形式。指导建设网络育人工作室8个,孵化辅导员Vlog系列,目前平台粉丝超万人,视频累计播放量超过43万;复旦研究生针对党史学习开辟小研学党史”“每周一个党史小故事”“党史问答专栏阅读及参与量突破9万,针对杨浦区人大代表换届选举分阶段普及选举法、选举流程、人大代表责任义务等选民应知应会内容。四是全面探索大型主题教育活动的线上组织模式,在实战中迅速增强队伍的线上推流、评论引导、舆情管控、技术保障、突发情况处置能力。2020年和2021年学校均采用限定账号、延时直播的方式举办开学典礼,除正大主会场外,在校内60余个分会场进行了直播。世界各地的校友们云返校微信小程序相聚母校,复旦大学校史馆全景导览系统实现了云参观复旦校史馆。上复旦,打造了文化育人的新模式。

“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拍摄《心有所信,方能行远》系列微党课

3. 持续提高学工队伍网络育人能力。一是利用网络特殊优势,打破辅导员工作的院系壁垒,将全体辅导员进行一盘棋调动,组织辅导员在网上以vlog、一封信、微党课的方式,分主题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思政工作,在网络空间合力育人。二是线上“云培训”已融入日常培训体系。疫情防控开始不久,针对辅导员队伍的网络办公短板,学工部组织线上微培训,为辅导员进行“云充电”。培训共6次,覆盖近600人次。目前线上培训已成为我校辅导员队伍培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及时做好队伍网络育人工作的系统指导。以“高校学生网络思政工作转型创新”为主题,承办上海市骨干辅导员高级研修班。邀请专家举办《中美战略博弈下的网络安全》《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互联网大数据时代的政府治理》《民法典背景下的个人信息保护》《基于当下网络意识形态舆情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设计》等专题讲座。邀请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专家和大家分享《新媒体时代如何‘链接青年’》。组织校内新媒体青年人才,围绕新媒体生产、运营,运用小程序、H5Vlog 等新手段开展网络教育、网络互动活动相关技巧开展系列沙龙。组织队伍到华为、腾讯、B站、字节跳动、戴尔等优质互联网相关企业参观学习。

4. 持续分享院系网络育人新经验。学工部门及时汇编各院系网络育人的好经验,开设“云端复旦,网络育人”微信专栏。新闻学院在新媒体平台上设计开辟了生活观察员、影视观察员、干货分享站和创作者等多个线上专栏栏目,不断产出新媒体、视觉化、专业化的网络思政教育产品。管理学院开设“观远讲坛”系列微党课,聚焦党史国情,温故历史,讲述理论。化学系发挥专业优势,实现“专业+思政”网络阵地,线上推出“齐心战疫,化小研在行动”、“化样科普”等战疫宣传栏目,帮助学生在专业科普中长知识,增才干,做奉献。法学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围绕法治理念树立、法律素养提升、法律知识普及等,积极开展线上法治科普宣传。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组织“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者服务队,为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提供多语种文本翻译、线上即时翻译、协助一线流行病学调查、防疫知识科普及宣传品制作等志愿服务。翻译文稿近7万字,志愿者服务时长超过200小时,服务队事迹得到了文汇报、上海中新网、青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数学科学学院于疫情期间,举办关于疫情传播和防控问题的数学建模大赛,以科学研究助力疫情防控。公共卫生学院于疫情期间设计出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健康科普系列漫画、改编歌曲《公卫版mojito》,结合专业特色,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成将与疫情相关的热点知识传递给公众。

“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者服务队志愿者进行翻译校对


46

心理健康教育有课程、机构、人员设施保障,通过评估并达标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隶属于党委学生工作部,专项划拨工作经费。工作场地面积500m2,四个校区全覆盖,共有个体咨询室16间(其中情绪宣泄室1间、沙盘室1间、身心反馈健心室1间)、团训室2间、阅读室1间,图书资料超过800类,2千余册。通过了上海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估并达标,于2016年成为示范中心,并于2021年继续获批新一轮上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2021-2025)。此外,2018年取得中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注册工作委员会注册实习机构称号,并于2021年通过更新审核。联合华东五校共建《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线上课程获评上海市教委“2021年度高校本科生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认定。2022年秋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正式纳入本科生培养方案成为必修课,含11门课,包括1门线上课程、1门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9门线下课程的复合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组群。。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现有编制10人,目前在职在岗8人,师生比15500。另有心理学、精神卫生学等相关专业的兼职人员30名。学校构建专业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学工辅导员、教职工、学生朋辈五位一体队伍体系,通过发挥行业专家智力支撑作用、强化专业人员核心引领作用、突出学工队伍中坚作用、提升普通教职员工育人意识以及加强学生朋辈互助支持,着力培育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依据《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配齐配强专兼职队伍,将心理育人工作纳入学校育人工作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全面布局,着力推动五位一体心理健康育人格局建设的落地落实。

47

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形成体系。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规范,资助育人工作推进有力。

一、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形成体系

复旦大学以塑造创新灵魂、提高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以创新带动创业、创业拉动就业为导向,全面整合校内外优势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的创新教育大平台。目前已初步建立双创课程体系-创新实践平台-双创团队孵化苗圃的创新创业教育链。坚持复旦特色,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融合多方力量,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平台。校地共建,加快科技成果创新转化,建设多学科融合、多层次的科研创新平台。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2022年,教务处对创新创意与行业发展专项课程进行了梳理,新开4门专项课程,关闭了2门长期未开课的专项课程,首次开设企业商战创新与DELL企业的合作课程。到2022年,面向本科生开设创新创业专项课程达近 100 门;推出文化创意基础3个创新创业学程。2022年,教务处修订了《大学生创新创意创业实践系列课程学分认定办法》,将学生申请“高水平创业类项目”并结题纳入学分认定范围

完善学生科创资助机制,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实践。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FDUROP)管理流程和评审机制,把导师的科研能力、论文发表情况作为项目评审的依据之一,进一步引导优秀学生选择进入大课题组,在高层次人才的指导下开展学术研究项目,帮助学生早日接触学科的前沿和核心领域,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2022年共立项500个项目,结项305个项目,完成国家级和上海市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数据采集及结题等工作,推荐5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支持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尽管受疫情影响,2022年我校学生参加高水平学科竞赛规模仍继续扩大,全校共有约900人次本科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300余项奖项,参赛学生表现出色,成绩优异,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国际公共演讲比赛(IPSC)全球决赛等若干竞赛都刷新了我校历史最佳纪录。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报名608个项目,2300多名师生参赛;在上海市赛中我校获得675铜,在全国总决赛中获得132铜。在202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我校获得上海市赛187铜,全国总决赛213铜的好成绩。

二、就业管理服务工作成体系

学校围绕三全育人总体部署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中心目标,建设以择业观教育为引领、以精准服务为保障、以平台建设为支撑的就业管理服务工作体系,加强招生培养就业联动。

1.对接国家战略与区域规划,服务国家治理人才输送

学校坚持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实施基层就业引领计划2022届毕业生中逾5100人次报名参加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录的选调生及党政储备人才项目招录,272名学生完成签约派遣,连续五年持续增长。

完善扶上马-送一程-关怀一生机制建设,根据毕业生分赴地区、行业等情况,专设就业引导奖学金,对赴基层、重点地区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实施专项奖励,全年发放就业奖励及求职补贴近60万元。

2.协调生涯教育与个性成才,适配学生多元成长需求

学校结合学生特点,建设通专结合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开设各类就业创业课程,各院系结合学科特点开设一批生涯职业课程,实现生涯教育与学科专业、产业发展的紧密融合。建立校级学生生涯发展研究中心,支持建设13家校级生涯工作室,通过讲座、论坛、参访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全过程、全方位、全覆盖的生涯指导,专业化、精准化的就业引导与就业服务,开展辐射全校的生涯教育活动。

担任医药卫生行业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秘书单位,作为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培训基地,开展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宏志助航计划,面向上海市28所高校院所463位毕业生进行求职能力培训,学员通过率和满意度均超过教育部要求。完善朋辈自助生涯服务平台,依托复旦“iCareer”学生职业发展协会,举办校内生涯规划大赛和模拟求职大赛,组织学生参与上海市大学生模拟求职大赛。

3.统筹国内实践与国际实习,拓展国内外人才输送布局

学校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和地方需求,加强校地合作,持续开展砺行计划寒暑期实习实践项目。2021年与福建省卫健委签订校地实习实践基地协议,2022年与华能集团和国药控股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协议,2023年与安徽省合肥市人民政府、兵团日报社、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二十二冶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校企校地实习实践基地,与学校开展实习实践合作的省级、市级组织部门及重点企业增至近70个。

学校注重全球治理人才的培养输送,联合十一所上海市高校,成立国际组织人才培养输送(上海)高校联盟,持续开展荣昶学者”“荣昶高级学者全球治理人才培养项目和海外训练营活动。举办开展赋能青年人才国际胜任力培训项目,共覆盖26所高校834人,已初具品牌和集聚效应。

4. 优化平台建设与保障机制,完善多层次就业服务

2022 云就业平台继续发挥重要的供需精准桥作用,为毕业生提供空中双选会、空中宣讲会、远程面试等云招聘服务,共举办2022 届毕业生春季综合类、医药类、校友企业专场,及2022 届毕业生秋季综合类、医药类5 场线上招聘会,吸引参会单位近750 家;发布空中宣讲会150 场。

持续打造以就业信息网为依托,公众号矩阵为补充的“1+5”就业信息在线服务平台。就业信息网全年共发布招聘信息近5300余条,职位信息近13000条,提供岗位近17万余个。公众号矩阵全年推送信息逾两千条,总阅读量超86万次,订阅总人数近18万人。

持续普及学生职业测评普通版及复旦专属版,持续推广职业咨询师在线预约系统,30多位校内外职业咨询师、各培养单位生涯规划导师开展一对一职业咨询逾千人次。

三、学生资助制度健全规范,资助育人工作推进有力

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资助工作制度,优化学生资助组织架构,2022年我校成立复旦大学学生资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监督全校资助工作规范开展。此外,根据上级部门有关政策文件和管理办法,继续完善各项资助政策相匹配的校内管理办法或实施方案,启动修订资助管理办法及相关操作性文件目录,通过对各类资助项目的设立、分配、评审、发放、反馈等工作指导进行规范。

学校成立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主体的朋辈组织——本科生助学成才家园,开展思想引领和成才培养活动,切实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成长成才。实施 “本科生助力成长计划, 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搭建学业促进、心理支持、社会实践、视野拓展和生涯发展五大平台,全年开展三十余项活动,参与学生千余人次,引导学生立志、自强、感恩,帮助学生提升能力、拓展视野,丰富品牌项目建设,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支撑材料:

复旦第12届“学术之星”揭晓!5名同学获特等奖,31名获“学术之星”称号!

第十三届“学术之星”结果出炉!一起来看这些医科学霸风采

相辉讲堂之文化自信系列| 徽墨知多少(一):看徽墨流转,品传统文化

复旦大学成立“语·疫”线上多语翻译志愿服务队

复旦课程|“北欧企业创新创意实践”选课开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