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规划、部署和积极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和“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有制度、资源保证。
去年,复旦大学入选全国首批10家“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推进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有关要求,本着在改革中创优、在创优中超越的原则,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了《复旦大学关于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思政课“创优行动”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根据该意见,结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实施方案和工作实际,就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复旦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了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和工作要求,提出了更为具体的20条措施。
一、承办教育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践与探索示范培训班”。围绕“三全育人”重点工作,学工部为本科生人才培养制定加强和改进相关工作的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网络育人:完成“卿云歌”微信公众号形象及功能改版(一期)。打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复旦无限可能,我们在你身边”“五维育德”等网络主题教育专栏。“青年研究”微信公众号累计推送“青年数据”榜单239期,收录校园微信公众号478个,进一步扩大和优化校园微信公众号排行。书院育人:全面推进书院六大计划,制定下发《复旦大学书院立德修身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编制《书院六大计划活动排程表》,设计并推进书院思想引领、学术拓展、身心健康、文化涵养、创新实践和领袖人才等“六大计划”项目220余个。承办第六届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高校现代书院制教育论坛,来自56所高校的380余名专家学者、师生代表参加,积极拓展书院影响力。资助育人:全年组织300余名学生近20支队伍,奔赴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开展社会实践。累计派出127名学生赴海外交流。以光华公司35周年庆为契机,推进以劳育德、以劳创新。强化培训,以赛促练,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进一步探索“实践体验—学习领悟—成功体验—实践反哺”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赛事平台建设,提升创新创业的教育效果。心理育人:全年举办发展促进团体培训近20场,服务师生近1000人。校内开设9门选修课,选修学生933人。个体咨询服务与多元小组辅导相结合,强化学生朋辈互助。推进心理健康春季测评,强化分级分类干预机制。完善医校合作机制,优化网络教育平台及信息管理系统。积极实施教职员工、学生骨干及兼职辅助人员培训。推进心理育人改革,修订完善《复旦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履行示范中心职责。开门办思政:落实全方位育人,构建校内校外合力育人格局,聘请中国宝武4名校外辅导员参与“三全育人”工作,全年组织开展6场合力育人教育活动,覆盖2000余名学生。
二、深化研究生“三圈三全十育人”,推动研究生教育新发展。学校深入贯彻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研究生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聚焦新形势下研究生教育发展方式、类型结构、培养模式和评价机制的变化与特点,指导研究生院、研工部结合学校研究生培养与发展状况,开展“复旦大学世界一流研究生教育2035行动框架”专项调研、“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专题调研,召开研究生座谈会4场、研究生导师座谈会4场,书面访谈研究生、研究生导师各180人,发放并回收研究生调研问卷2339份、教师调研问卷525份,深入探讨当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状况,分析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难点和堵点,查摆问题,思考举措,结合研工部近三年开展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数据,起草《复旦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并广泛征求意见,统筹研究生教育培养资源,推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系统化、科学化布局。配合实施意见,从搭建体系、出台制度、拓展平台三个层面,在课程、导师、内涵、评价等方面全面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起草《复旦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着力构建与世界一流研究生培养水平相匹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三、统筹规划实践育人体系,建设高水平融合育人平台。学校牢牢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开展“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战略目标,从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出发,将实践育人融入学校“三全育人”大格局,起草《复旦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体系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协调配置德智体美劳各方面思政要素和教育资源,以形成更高水平的融合育人平台,针对实践育人内容体系、课程设置、考核评价、基地建设、组织保障等重点工作,起草《复旦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实践育人体系的三年行动计划(征求意见稿)》,以在三年时间进一步健全学校实践育人体系制度,提高实践育人水平,系统服务于学校“三圈三全十育人”工作。
四、“育生自育师始”,教师是立德树人的关键。学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第一轮重点任务之一,2019年制定了《复旦大学强师行动计划暨“三全”师德养成实施方案》。“强师行动计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特别是关于教师队伍建设的论述,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育人者先育己理念,以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师德修养、作风涵养,进而提高教师育人意识、育人能力、育人水平、育人效果,培育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教师队伍为目标,把教师思政工作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全过程,融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各领域,贯通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工作体系,以教师队伍建设新成效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新的贡献。
“强师行动计划”分为思想强基、师德固本和实践立行三大行动。思想强基行动,重点在突出政治引领,围绕“政治要强、情怀要深”的要求,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引导教师信道、明道,自觉做到“四个相统一”,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师德固本行动,重点在加强师德建设,围绕“自律要严、立身要正”的要求,营造师德文化氛围,完善师德制度体系,引导教师严守师德规范,学习师德典型,以德立身、立学,以德施教、育人。实践立行行动,重点在于构建大实践格局,围绕“思路要新、视野要广”的要求,统筹教师挂职锻炼、国情考察、社会服务等工作,引导广大教师知国情、明使命、讲担当。
复旦大学“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推进会议
《光明日报》:三全育人我当先 服务师生我创优 报国成才我奋斗
5
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
一、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思政课得到重点建设,教学改革有显著成果。
着力构建思政课建设的“三大体系”。一是“必修+拓展”的课程体系,将4门必修课全部建成国家或上海市精品课程,开设13门拓展型课程供全校学生选学。在全国率先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10讲,开设国内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慕课,实现了“必修课程有延伸、拓展课程重深化”。二是“课堂+实践”的教学体系,专门为思政课配置2个实践学分,为必修课配置对应的实践环节,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活动周”,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配置“中国地市党政干部论坛”,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配置“治国理政全国大学生交流论坛”。三是“马工程+辅助”的教材体系,在坚持用好“马工程”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建立问题采集与反馈机制,针对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和学生容易感到困惑的问题,组织全校骨干力量为每一本统编教材都编写了1本辅学读本、1本疑难解析,形成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在教学中凝练形成的“三集三提”有效做法。
大力抓好课堂主渠道,着力构筑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中国系列课程、综合素养课程、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为主干,以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支撑的课程体系。启动实施“三十百加一/医”课程思政示范工程,着力建设3个“课程思政”示范专业、不少于20门在线示范课程(已建11门)、超过200门示范专业课程,以及4大系列50门课程组成的人文医学课程群,扎实推进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统一,形成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由复旦牵头、上海各高校参与的《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项目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2018年牵头上海市相关单位完成的项目“入耳入脑入心 同向同行同频:以思政课为核心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二、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符合《上海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规范(2019年版)》
一是完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以学生为中心,建设和形成思政课教育“三大体系”。一是回应学生的理论学习需求,构建了“必修加选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回应学生的问题解惑需求,构建了“马工程教材加辅助教材”的教材体系。三是回应学生的实践需求,构建了“课堂教学加实践教学”的教学体系。形成“三集三提”制度,精进思政课教学。马院制定和落实“三集三提”制度,通过集中研讨提问题,强化教学的问题导向和教师科研资政的前沿问题意识;通过集中培训提素质,补齐短板,精准培养教师的理论素养;通过集中备课提质量,统一教学目标,创新教学载体和教学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通过坚持“三集三提”制度,马院的教师能力和思政课程质量不断提升,使思政课越来越成为深受学生喜爱的课程。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马院在思政课教学中强调内容为王的同时还主张模式创新。一是深入梳理和系统提炼学生对社会与实践的直接体验,为学生提供更为客观、全面、广阔的视野,为其理论思维的锤炼奠基;二是调整教学理念,利用新技术条件,引导课堂开展“以学为中心”的转变,实施专题式、模块化的课堂教学和学生自主学习,在发动学生广泛获取信息基础上促进其思想观念的不断成熟;三是引进和开发更多的教育教学资源,通过充分利用学校书院、实践教学基地等各类优质资源,避免单一实体课堂所带来的局限,不断促进课堂的立体化建设,使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都能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引领功能。
二是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采取“引育并重”的措施,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一方面,马院着力开展增补工作。2016年以来,学院引进人才(副高以上)8人,新进讲师8人,三年来新增专任教师16人,教师队伍增幅37.2%。另一方面,学院还着力引育领军人才,以跨界吸纳的方式从学校哲学学院、中国研究院引入校级特聘教授2名,作为马院学科带头人。引进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同时,强化自我培养,2018年度培育1名“马工程”专家,2019年培育1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1名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目前,马院已经形成了53人的专任思政课教师队伍,其中教授17人,副教授25人,讲师11人,高级职称比例为79.3%。打造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团队,形成优秀人才集群效应。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40%,为了让他们更快的成长,学院在近期成立了学院青年教师创新团队——青椒团,支持青年教师以团队形式开展教学科研活动,从而形成优秀人才集群效应。青椒团由学院院长直接带领,并聘任资深教授进行个别指导,通过开展培训、研讨、课题任务的形式多样的活动,促进学院青年教师能力素质水平的全面提升,为切实办好思政课打好人才基础。深化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历练,提高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能力。为引导教师深入了解国情、开阔视野、提高认识,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更好地讲好讲活思政课,马院利用2019年暑假带领学院思政课教师赴云南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活动,并分别与中共云南德宏州瑞丽市委宣传部、中共腾冲市委宣传部共同建立“教师国情调研基地”,为教师社会实践长效化奠定了基础。探索思政课教师评价机制的改革,形成“四位一体”的评价体系。近期,学院全面修订《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高级职务聘任实施细则》《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科研奖励条例》《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科研型岗、教学岗考核细则》,探索建立教学评价、岗位评价、职称评价、绩效评价“四位一体”的思政课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学业绩、课程建设、教学研究、教学比赛奖项等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的权重,进一步调动思政课教师的积极性。
三是夯实思政课支撑体系。复旦大学在“双一流”规划中,明确把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夯实基础、强化重点,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提供更加坚实的学科平台。马院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这一上海高校一流学科和高峰学科领航作用,于2017—2018年成功增设“党的建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等三个二级学科,实现二级学科博士点跨越式发展。在此基础上,学院对现有学科的研究方向做出系统规划,使现有研究方向更加凝练,做到重点突出,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政课教学的支撑功能。同时,马院依托学校的“两大工程”,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出。目前,“两大工程”已经出版研究成果6本,明年底将陆续推出30多套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系列研究成果的推出,为思政课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丰富的学理滋养。
四、学校和院(系)主要领导每学期上思政课不少于一次。
制定实施《复旦大学校院(系)两级领导干部深入基层一线联系师生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校领导和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学生工作的同志每学期至少给学生讲1堂思想政治理论课或形势政策课。党委书记、校长每学期走上讲台,为学生和党员干部上思政课、党课。党委书记聚焦“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巩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优势”的主题,校长围绕把推动“双一流”建设作为落实“两个维护”自觉行动的主题,分别为全校800多位党员干部讲授专题党课,谈体会思考,谈差距不足,谈改进思路,获得师生一致好评。党委书记、校长,院系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每学期为学生上思政课。
6.
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拓展“中国系列”课程,发挥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有条件的高校重点建设马克思主义学科。
一、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课程建设工作。
1.推进实体班教学。十九大召开后,为全面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马克思主义学院经过一个月的筹备,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平台,率先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列专题课程。自2017年11月起,先后开讲了“背景、愿景与前景:从总体上把握党的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发展目标与改革路径”、“‘一带一路’与国际合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当代青年的战略使命”等十个专题。由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吴晓明、桑玉成、陈学明、肖巍、杜艳华、王义桅、李冉、马拥军、郑长忠等教授担任主讲。之后,为回应学生的理论需求,学院在经过一个学期探索的基础上,开始面向全校本科生系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课程。课程属性定位为“选择性必修课”,学分为2学分。
2.开创网络慕课新模式。2018年10月,马克思主义学院在中国大学生慕课平台上开设了国内首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网络慕课。截止目前,网络慕课选课人数超过2.6万人,网络评分高达4.9分(满分5分),在最新一个学期学生参与互动发帖总数为42868次。该门课程网络慕课模式在复旦大学思政课教学实践中被广泛应用,有力推动学校思政课教学模式改革创新。
3.发挥示范借鉴作用。2019年秋季学期,上海市组织15所示范性马院开设该课程,我校教师在教案编写、课件制作、学术资源库建设等前期筹备工作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前不久,教育部研究从全国遴选该门课程的建设方案,决定把我校方案作为两个方案之一在全国37所重点马院中推广使用。2019年5月20日,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同志来学院考察指导工作,对课程建设给予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等媒体对课程建设情况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
二、制定《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攻坚行动计划》”)并逐项推进落实,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奋力开创课程思政建设2.0版新局面。
按照《攻坚行动计划》,学校在专业思政、医学整体思政、课程思政、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等六个方面开展全面攻坚。在实施“三十百加医”示范工程的基础上,目前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已做到两个“全覆盖”:一是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覆盖所有院系专业,全校在建示范课程近300门;二是课程思政示范专业试点覆盖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院系,同时从信息学院与化学系开始向理工科专业逐步推进。学校医学教育形成“1+2+9+50”(1门示范课、2门导论、9门核心课、50门人文医学课程)的人文医学课程体系,以“课程建设-实践基地-理论教材”三位一体推进医学整体思政。
学校坚持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边提升,依托课程思政午间研讨会等平台,发动理论专家和专业骨干教师力量,形成可推广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及方法论,为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注入新动能。2018年11月,上海高校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教学实践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复旦大学课程思政阶段性探索建设成果得到了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领导的充分肯定。2019年11月,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受邀参加全国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单位(二级学院)经验交流暨成果展示会。复旦学院副院长兼教务处副处长徐珂以“复旦大学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交流与分享”为题做主旨报告,介绍了复旦大学“123456”的课程思政教学教法。“一”是落实一个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探索两条课程育人进路:把育人的价值内涵内生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涵,从学科和专业的人才培养逻辑当中去布局育人的价值内涵。“三”是聚焦三个方面价值引领:政治认同和国家意识、品德修养和人格养成、学术志向和专业伦理。“四”是形成四种方法实践经验:案例分析、文献精读、启发研讨、实践教学;以及“四用四不用”的教学规范:用当代中国成就鼓舞学生自信,用伟大复兴需要激励学生担当,用复旦名师事迹感动学生心灵,用切问近思实践增强学生本领;不用夸大历史曲折损害学生信念,不用似是而非理论误导学生思想,不用个人负面情绪影响学生认知,不用低效教学手段拖慢学生进步(“四用四不用”是复旦教师在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中总结凝练出来的,既体现了教学规范的要求,又很接地气、操作性强,已经成为全校广大教师的共识)。“五”是在人文、社科、理科、工科、医科等五大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六”是开展六个方面的攻坚行动:专业思政、课程思政、医学整体思政、教材建设、育人队伍、理论研究。
学校在扎实做好课程思政建设的同时,注重课程育人的宣传和氛围营造。2019年以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为契机,在本科生院微信订阅号开展复旦大学“课程育人”示范课、经验谈、新观察展播20余期。根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要求,组织落实“三全育人我当先”教育实践活动,通过课程思政公开课线下观摩与线上展示相结合的形式,全校党员教师深入参与到课程思政的交流研讨中来,“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的共识进一步确立。2019年9月,学校获上海市高校课程思政改革“整体领航校”称号。
7.
定期开展干部师生思想动态调研或意识形态动向分析,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和有效性。
1.加强讲座论坛邀请人审批和意识形态审核把关。修改《复旦大学关于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管理办法》,制定下发《复旦大学关于加强重要论坛申报管理的通知》。召集文科院系分党委书记开会研究部署加强讲座论坛管理工作,完善ehall讲座论坛申请审批模块。开展讲座论坛管理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全校哲社类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主办单位的申报意识明显增强,申报量明显增加。全年审批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近1200场次,国际会议53场。召开期刊工作会议,加强期刊管理。
2.组织开展“三查三规”专项检查,对院系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申报情况、课堂教学和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覆盖到所有院系,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校内的专项巡察。
3.加强阵地建设。坚持校院两级联动推进意识形态工作,进一步明确院系领导班子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分工,制定院系意识形态工作指导手册,举办意识形态工作专题培训。推动制订涉外交流意识形态风险防范工作手册,境外媒体采访注意事项,网络信息与技术安全工作指南。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考核机制,针对工作优秀的要给与奖励,针对发生责任事故的要扣除绩效,促使二级单位更加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4、开展卿云谈,了解学生群体思想困惑和发展需求。深入开展学生思想动态研究,制定《青年研究中心专报》24期和《每周一报》4期。完成教育部、上海市年度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和年度学生思想和个人发展情况调研。及时举办专题培训,案例分析,并进行每月风险研判。
5、建立舆情和信息报送机制。建立信息员队伍,每周报送研究生对国家和社会热点、校园新闻动态、网络流行词汇等议题的具体看法。在新学期开学、重大政治节日、纪念日等重要节点报送研究生思想动态。及时掌握研究生的思想动向,做好研判工作。定期开展研究生思想动态调研。每年开展复旦大学研究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动向新问题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不定期开展研究生党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育人等专项调研,掌握研究生的真实想法,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6、每年开展“博学复旦人”理论成果孵化项目。多模块多角度多层级考虑青年发展需求,开辟学术研究与实践践行相结合的互动方式,更加注重理论成果孵化,五年来共有近200名研究生参与该项目,形成 24 篇理论学习成果,编写10万字理论指南,部分文章被《人民日报》、《红旗文稿》思想理论教育》《光明理论》等录用。
7、开展教师思政状况调研,对33个院系560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形成《复旦大学教师思政状况调研报告》报校党委,同时将分院系结果反馈学院。举办4场“复旦青年学者沙龙”,邀请36位新入职教师座谈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生活需求和工作情况,同时搭建教师跨院系交流平台。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调研工作,围绕解决学校存在突出问题和师生反映最强烈的突出问题,围绕学校推进事业发展的攻坚克难问题,围绕学校党的建设中面临最紧迫问题,深入调研,面向全校师生随机发放调研问卷,总计回收10480份,其中教师反馈问卷3126份。在4个校区设置征求意见箱并开通网上留言渠道,广泛征集师生最关心最紧迫最现实的突出问题。校领导班子成员分头召开调研座谈会共60场,座谈教职医护员工和学生代表908人次。到联系单位、基层一线,进教室、进实验室、进宿舍楼,通过各类形式和师生面对面,倾听师生心声,了解师生所思所想,个别访谈534人次。推出“书记面对面”活动,定期开展,座谈师生超过350人次。
“书记面对面”系列首场活动举行 焦扬同博士生讲师团共话理论宣传普及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8.
规范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论坛、研讨会、讲座、印刷出版、广播电视、原版外文教材引进和使用的审核管理制度,把握意识形态阵地的正确思想舆论导向。
一、加强课堂教学和各类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
1.加强讲座论坛邀请人审批和意识形态审核把关。修改《复旦大学关于举办哲学社会科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管理办法》,制定下发《复旦大学关于加强重要论坛申报管理的通知》。召集文科院系分党委书记开会研究部署加强讲座论坛管理工作,完善ehall讲座论坛申请审批模块。开展讲座论坛管理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全校哲社类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主办单位的申报意识明显增强,申报量明显增加。全年审批哲学社会科学讲座论坛近1200场次,国际会议53场。召开期刊工作会议,加强期刊管理。
2.组织开展“三查三规”专项检查,对院系中心组学习和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情况、讲座论坛报告会研讨会申报情况、课堂教学和马工程教材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覆盖到所有院系。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校内的专项巡察。
二、加强网络平台阵地建设
完成新版主页网站群的建设、测试和上线运行工作。搭建新主页网站群服务器,通过接入堡垒机、防篡改系统等为主页开发和上线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新版主页网站群(含中文主页、英文主页和新闻文化网)至今良好运行。梳理完善了主页网站群内容生产、审核、发布流程,建立健全了专机访问、专人管理等管理制度,确保网站安全平稳运行。
支撑材料:
五维育德 全面发展——复旦大学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pdf
铸魂育人守初心 守正创新担使命——复旦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总结.pdf
我校召开2019年教师社会实践交流座谈会 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级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光明日报》:三全育人我当先 服务师生我创优 报国成才我奋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复旦大学“书记面对面”系列首场活动举行 焦扬同博士生讲师团共话理论宣传普及与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
我校召开2019年教师社会实践交流座谈会 结合“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升教师社会实践能级
关于印发《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攻坚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pdf